1963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在中南局工作会议上,专门向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汇报建立“毛泽东陈列馆”的事情。
早在50年代的时候,华国锋就曾多次和湖南省委提议,要搞这个项目。但当时中央没这意向,即使中央有想法,毛主席会不会同意呢?也很难说。种种因素考虑之下,此事就没有上马。不过,华国锋没有放弃,一直寻找合适的契机。

陶铸于1962年7月,携手夫人曾志,在华国锋的陪同下一起参观了韶山。当时,陶铸看到“韶山文化馆”陈列的中外朋友参观韶山后,写下的肺腑之言,很是感动。陶铸说:“这都是教育人民的宝贵教材呀。”因为留言加上礼物太多,文化馆显得太过拥挤。
文化馆地方小,加上陈列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游客的“胃口”。这种情况下,陶铸拍板决定要搞这个项目,并且要拨款50万元。华国锋闻讯后,心里既高兴又担心。
华国锋问陶铸:“要不要告诉毛主席?”陶铸说:“不能说,他老人家知道了会反对。我和总理打招呼就行了。”此事,陶铸也相当上心,亲自给陈列馆命名为:“毛泽东旧居陈列馆”。
1964年5月10日,破土动工。为了做好这件事,华国锋还成立了一个“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筹建办公室”,并定下了“六字方针”:庄严、朴实、美观。经过100天的日夜奋战,陈列馆终于落成。这个进度时间,在当时的山区建筑史上,绝对称得上一个奇迹。
陶铸闻讯后,于9月5日专程来韶山,在华国锋的陪同下,一一察看了陈列馆。临走前,陈列馆的工作人员要求陶铸写个留言。陶铸思考片刻,挥笔写下:
要使参观过的人,都对毛主席是怎样成为伟大领袖的,能够多想一想,加深认识。

同年10月1日,陈列馆正式开馆。年底,副总理谭震林来韶山,审查陈列馆的内容。当天,在华国锋的陪同下,谭震林先去了毛主席故居。谭震林亲临现场,感触良多。
过去在井冈山的时候,谭震林得知毛主席是韶山人,曾问过“韶山”何以得名。毛主席告诉他,相传舜帝南巡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营扎寨。期间,演奏《韶乐》,故地得名“韶山”。
毛主席博览古书,把韶山描绘地很神往。那时候,谭震林就想着有一天要到韶山来看一看。从故居出来以后,谭震林就去了陈列馆。起初,只有三个陈列室,谭震林看后,提出了可以继续增补内容的指示。
事后,华国锋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第一任馆长马玉卿。马玉卿很快找到了毛主席的弟弟毛泽覃、妹妹毛泽建的照片。由于不敢确定,他建议华国锋到北京找毛主席亲自辨认。华国锋见到主席后,并没有透露建馆的事。只是让毛主席确认照片,毛主席很高兴,喊来周总理一起看。事后,华国锋嘱咐马玉卿,把照片再洗一套,送给毛主席留存。
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因为年代久远,毛主席并未抱有希望能见到两位亲人的照片。这算是建馆收获最大的一桩喜事。毛主席知道建馆,是在1966年。

1966年6月,毛主席回韶山,住进了滴水洞。当时,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去了陈列馆参观。回去后,工作人员对毛主席说:“我们刚刚在陈列馆看了主席一家的革命事迹,大家很受教育!”毛主席皱起眉头说:“不能光宣传我们一家,韶山还有很多烈士呢!”
据悉,毛主席那一次没有前往陈列馆参观,直到去世也没有去过陈列馆。这件事,算是个谜。
华国锋听说主席的话后,立即开会研究,要求多收集一些韶山党支部的情况。不久,新的展览室推出了“韶山党支部五烈士”的事迹。
在特殊时期,一些人不远万里送来了毛主席的文物。但经过鉴定,发现是假的。华国锋顶住压力,要求韶山的宣传和收集文物要认真,真实准确,不能弄虚作假。

那时,陶铸的处境不好,有人提出要重建毛主席陈列馆。不少人认为,要重新建成第一流的高楼大厦,以表达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这些人动作很快,四处打报告,甚至选好了馆址。
华国锋了解情况后,心里很着急。于是,这一年,华国锋去找周总理寻求帮助。华国锋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认为,以不重建为好,扩建当然事不宜迟。”因为那时来韶山参观的人,最高峰竟达到一天6万人,扩建是合情合理的。
在得到总理的支持后,华国锋建议湖南省革委会批款,进行毛主席陈列馆的扩建。1969年4月,扩建工程正式动工。那时,华国锋正在参加“九大”,他人在北京心在韶山。期间,他多次给韶山打电话,要求扩建一定要保持原貌,并提出了三个反对:“反对搞高,反对搞大,反对搞洋”。

按照事先规划,扩建过程中,要砍掉引凤山上的大树。华国锋强烈表示,要尽最大限度保持这些大树的原貌。当年8月底,扩建工作落下帷幕。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列馆在规模、形式、内容等诸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之后,陈列馆改名为“纪念馆”,再一次进行了扩建改造。
如今,我们看到的韶山毛主席纪念馆,最早是1964年动工,中间经过了多次的扩建。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建立,有着很深远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