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骇人听闻的血案:祁阳近百伤兵死不见尸

[复制链接]
查看: 692|回复: 0
11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0-10-7 14:1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920406a9ab25cc238c36e689cb89a7f.jpg f8cc201d83ed458c985d93b6cf899def.jpg 91ba8f141ab25d1b0808f45b89749d49.jpg 5b6f6af68c48a7ef7d5a78a942a27cb3.jpg ab7a9d522d3b5de8519f960acf629c79.jpg a98be4334cebdfc1ac6c2af658c72684.jpg mmexport1602041350151.jpg 抗战时期骇人听闻的血案:祁阳近百伤兵死不见尸

 



 
历史的味道




5小时前 ·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祁阳马鞍岭柏家大院的天井

从图书馆借到一本台湾画家兼散文家梁丹丰的散文集《走过中国大地》。书中有篇《不是探亲也泪零》的文章,写的是她到湖南祁阳寻访“梦中桃源”的故事。抗战时期,还在上小学的梁丹丰,曾经随父母从南京逃难至祁阳马鞍岭,在此生活了不到半年时间。50年后,已是台湾铭传大学设计学院美术系教授的梁丹丰故地重游,寻访当年接纳他们柏家和王家。梁丹丰用十分煽情的文字,描写了与柏伯母见面时的场景:她冲过去跪在地上,紧紧抱住柏伯母的双膝,欲向老人行古老的跪拜礼,而柏伯母却尽力将她拉起,抱住她嚎啕大哭……读到这里,连我这个七尺男儿都不禁泪奔。
由于我岳父也是祁阳人,老家在祁阳马鞍岭不远处的陆家祠堂,所以我对梁丹丰寻访的柏家产生了一些兴趣。梁丹丰文中提到,柏家曾是当地的豪门大户。而她的柏伯伯——柏岳,却在1949年逃难至香港,并不幸客死异乡。那么,这位柏岳究竟是什么人物?上网一搜,找到一份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名录。当中有位名叫柏岳的,正好是湖南祁阳人,曾任湖南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司令,死于上世纪50年代。显然,梁丹丰称呼的柏伯伯,正是这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柏岳。



梁丹丰《走过中国大地》

然而,除了这份名单,网上再也找不到其它关于柏岳的介绍。只好上图书馆查阅《祁阳县志》,希望能找到更详细的资料。但是,1993年版的《祁阳县志》中并无柏岳的传记,只是在“闻人表”之“祁阳县国民政府军政人员表”中有一条柏岳的信息。记录其生于1898年,籍贯为祁阳马鞍岭乡,任职单位是庐山军校(可能是指庐山军官训练团),职务为教官,军衔为少将。
从县志中仅找到这么一条记录,略感失望。正准备将《祁阳县志》放回书架之际,随便翻了一下后面的“附录”,意外发现“附录”之“重要史实”栏目下有一篇《马鞍岭第六伤兵休养院血案始末》的文章。既然是关于马鞍岭的史料,那就坐下来看看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篇史料中居然记载了一件令人无比震惊的旧事,而且柏岳又是这篇史料中的关键人物!
1937年抗战爆发后,大量伤兵转往后方的湖南治疗。当年10月,国民政府伤兵管理处在祁阳马鞍岭建立了第六伤兵休养院,以安置经过初步治疗并基本痊愈的伤兵继续休养,一般休养满6个月出院。休养院院部设在马鞍岭的柏家大院,有在职官兵400余人,下设6个中队,分布周边各处,每个中队有休养伤兵150余人。



抗战时期形同乞丐的国军伤兵

休养院建院初期,军民关系比较融洽。当地居民尽力向休养院官兵提供服务。来院休养的官兵也能遵守军纪。但时间一长,伤兵的纪律越来越差。从偷鸡摸狗、强行购物发展到拦路抢劫、强奸民女,甚至将当地居民殴打致死。受害群众纷纷向休养院投诉,院方却置之不理。伤兵愈发有恃无恐,为所欲为。
1938年8月,国军团长柏岳离职回到老家马鞍岭。目睹伤兵所作所为,极为愤慨。为缓解军民矛盾,柏岳曾宴请院方头目,请求整顿军纪。院方口头答应约束士兵,可实际上仍不闻不问。柏岳和地方官员只好继续向湖南省伤兵管理处、湖南省政府、第九战区司令部、西南行辕、军政部等单位告状。可这些主管机关也没有采取有力措施。
马鞍岭位于湘江边,对岸是祁阳白水镇。1939年11月,3名伤兵窜至对岸的白水镇,买东西不给钱反而殴打卖主。愤怒的群众于是群起而攻之,当场打死了3名伤兵。休养院的伤兵闻讯后,组织四五百伤兵来到江边,扬言要过江踏平白水镇。但白水镇的群众早已加强防备。加之当时过江全靠渡船,如果伤兵分批坐渡船过去,纯属送死。伤兵最后没敢过江。
想必是受了白水镇群众的启发,1939年底,柏岳召集马鞍岭乡的群众开会,动员大家出钱出力,购买枪支,组建自卫队。自卫队成立后,伤兵的行为有所收敛,但军民矛盾仍很尖锐。



抗战伤兵医院

1940年,休养院内部发生了北方籍伤兵与南方籍伤兵之间的派系斗争。因北籍伤兵人多势众,南籍伤兵总是受欺压。1939年9月,南籍伤兵彭金取代北籍伤兵魏石生担任二中队长,令魏石生大为不满,便唆使北籍伤兵将彭金驱逐出队部。彭金与南籍伤兵于是向柏岳求援,希望与马鞍岭乡自卫队联合起来,武装攻打伤兵一、二中队,消灭北籍伤兵。柏岳决定响应。
1940年9月下旬的一天,马鞍岭乡自卫队以及临时召集的青壮年约四五百人,在柏岳和南籍伤兵头目的指挥下,向伤兵一、二中队驻地发起猛烈进攻。南籍伤兵事先得到了消息,都躲在屋内没出来。北籍伤兵由于没有武器,无法形成有效抵抗,死亡近百人。战斗结束后,死者的尸体被拖到江边,用渔船运到毛家埠牛皮岩,绑上石头沉入了深潭中。
事后,柏岳与相关人员统一口径,称这次事件完全是院内南北两派之间的互相残杀。当地人只是给南派助威而已。后来,上面派人来调查,毫无头绪,只好将南派头目王照等四人逮捕,就此结案。第六伤兵休养院也于1942年秋迁往湘西芷江。



抗战时期国军野战医院

这篇史料记载的故事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它写入了官方编纂的《祁阳县志》,又不得不信。为了核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却没有找到任何佐证。第六伤兵休养院近百名伤兵死不见尸,堪称抗战时期最骇人听闻的伤兵非正常死亡事件,可当时的史料中竟然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有点不可思议。
这篇史料也让柏岳这个人物显得更加神秘。实际上,对于柏岳的经历,我能找到的都是一些碎片资料。比如他的任职情况,就有几种说法。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名录中,说他曾任湖南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司令。《祁阳县志》的“祁阳县国民政府军政人员表”中,说他是庐山军校的少将教官。《马鞍岭第六伤兵休养院血案始末》一文中,又说他曾任国军交辎团团长。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不同时期的职务。
不过,从梁丹丰的文章中,我们知道了柏岳曾于1949年逃难至香港,还与梁丹丰的父亲经常见面,后来死在那里。至于柏岳为何逃难至香港,没人知道。梁丹丰到祁阳寻访柏家,是在上世纪80年代,至今又过去了30多年。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真正了解柏岳经历的人恐怕已经不多。(文/谢志东)



《祁阳县志》(1993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