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军人的悲壮:无人不祭李潭州

[复制链接]
查看: 4984|回复: 6
匿名  发表于 2007-9-3 19:50:09 |阅读模式
[center]湖南军人的悲壮:无人不祭李潭州[/center]
[center]2007年09月03日[/center]   
  [bgcolor=Beige]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
   
  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州。

   
    大学士李东阳的这首诗,题为《长沙竹枝词》。其中说到的马殷宫和定王台,都是长沙城有名的历史古迹。诗中所说的贾太傅,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贾谊。而末句所说的李潭州,则是指南宋的抗元英雄李芾。

    李芾的祖籍在河北广平,后来他的先人迁到汴京,高祖李升进士及第,在朝为官,颇有廉名。靖康之变,金兵杀入汴京,李升誓死不从,与父亲一起死于金兵屠刀之下。曾祖李椿携全家南迁衡州,于是世代都为衡阳人。

    李芾生来聪明机警,早年靠着祖上的庇荫,授了南安司户,出任祁阳。在任期间,出外救济灾荒,素有声望,祁阳县在他的治理下非常繁荣。

    上级见他有功,便征召他为湖南安抚司幕官。当时永州盗贼四起,为祸百姓,官府连年招降,一直未能成功。李芾刚一到任,就与参议邓炯率领一千三百人前去剿匪,活捉贼首蒋时选父子,其他恶势力也随之平息。
   
    咸淳元年,李芾因在湖南治县有功,调为临安府尹。当时贾似道权倾朝野,临安城大小官吏办理案件,事无巨细,都得事先向贾似道禀告,才可执行。李芾可不管这些,只认大宋律法,一律以法办事,明里暗里,多有得罪贾似道之处。

    有一天,李芾外出巡查火攻战具的生产,发现有户人家,没有理会朝廷政令。李芾询问原因,这人大大咧咧地说:“我是贾似道贾大人家的亲戚,我表姑的大舅子的三媳妇是贾家的保姆。”

    李芾没有被贾似道的名头吓倒,喝令左右将这人推出,一通杖责,打得他皮开肉绽,哭爹叫娘。这人被打后,哭哭啼啼跑去向贾似道告状,添油加醋,乱说一通。贾似道闻言大怒。他指使人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弹劾李芾贪污,朝廷便把李芾罢了官。

    故事如果就此结束,李芾顶多作为一名正直而不畏强权的清官载入史籍。但李芾的人生有个悲壮的收尾,他值得称道的地方,不仅仅是刚直不阿,不畏强权,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生而聪警。他之所以为后世人铭记,连二百多年后的状元李东阳都要为他留下诗篇,是因为他在抗元战争中的悲壮牺牲。

    时至今日,人们提到那段令人震撼的往事,那场残酷的战争,仍然唏嘘不已。

    李芾离开官场后,一直到德佑元年,即公元1275年,才被重新起用,任湖南提刑。

    李芾重新步入官场的前后,中国的局势十分动荡。

    1258年,蒙古军队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

    1271年,忽必烈夺得汗位,正式定国号为元。

    元军铁蹄势不可当。积贫积弱的南宋王朝,已到统治末期,当道的外戚奸臣奢恣淫乐,卖官鬻爵,残害忠良,政治更加腐朽。国库空虚,州县罄竭,经济日益萧条。形势有利于蒙元政权,忽必烈的大军加紧了灭宋的进程。

    1273年,元军攻下华中重镇襄阳和樊城,南宋门户洞开。元军顺汉水长驱东下,强渡长江,第二年占领鄂州,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元军继续沿长江东进。沿江的宋军诸将,都望风归降。丁家洲一役,元军以少胜多,尽歼南宋水陆精锐。元军主力迅速东进,占领建康和镇江等地。留驻鄂州的右丞阿里海牙,率军攻占岳州和江陵等地,湖北州县相继降附。

    朝廷任命李芾为湖南提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湖北各郡县都被元军占领。自古湖南湖北不分家,屯兵鄂州的元军,随时都可能南下湖南。一时间,湖南人心惶惶,境内盗寇四起,百姓大多四散奔逃。

    李芾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命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己。官衙授予他们一面黑旗,发布命令:“作乱者斩于旗下。”百姓这才安定下来。
随后,李芾号召征兵,挑选壮士三千人,让豪绅尹奋忠统领军队护卫王朝,另召民兵聚集在衡州一带,随时防备元军南下。

    贾似道在芜湖吃了败仗以后,朝廷起用李芾为潭州的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当时岳州已经投降元军,常德府、鼎州和澧州三地的守将,也先后献城投降。这样一来,整个湘北都处在元军控制之下,潭州的形势异常严峻。

    友人劝李芾不必赴任,李芾慷慨地说:“我世受国恩,就是没做官的时候,也想着要报答国家。现在朝廷起用我,我要用全家的性命报效国家!”

    1275年7月,李芾携家眷到潭州上任。这时候,元朝大将阿里海牙的几万大军已经南下,元军的游骑已到达湘阴和益阳等县,潭州守军早已调赴前线。潭州城内,人心惶惶,一夕数惊。

    李芾受命于危难之际,镇定自若,加紧准备城防。他紧急召集城内仍有作战能力的大约三千名军民,约请湘西的苗民前来支援,任命刘孝忠为统帅,修缮兵器,囤积粮食,抢修壁垒。

    潭州军民这是第二次抵抗蒙古军的进攻,保卫家园。早在蒙古军全面进攻南宋之初,蒙哥可汗就亲率主力进攻四川,派弟弟忽必烈攻打鄂州,同时命令元帅兀良哈台从云南攻打广西和湖南,并约好第二年正月在潭州会师。

    1259年,兀良哈台率领三千名四王骑兵,以及一万名西南蛮族军,从大理出发,经广西进入湖南,连破辰州和沅州,直抵潭州城下。潭州军民血战蒙古军队。湖南制置副使向士璧率领潭州军民守城,打退蒙军前锋,并派王辅佑和易正大两名将军,率领五百精兵,在南岳阻击蒙军后队。

    兀良哈台所部自从进入宋朝内地,转战千里,未曾吃过败仗,也没有遇到过这么顽强的抵抗,他们攻打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攻下潭州城。这时候,蒙哥的部队在四川钓鱼城下吃了败仗,蒙哥重伤身死。忽必烈已经突破长江,进围鄂州,听到蒙哥死讯,马上命令兀良哈台北返,以夺取汗位,并派大将铁迈赤率军队南下岳州迎接。于是,兀良哈台率部北归,潭州之围完全解除。

    第一次潭州保卫战,由于蒙元内部的权力之争,以及潭州军民的精诚合作,取得了胜利。

    可是,这一次,潭州还守得住吗?

    李芾作为一名将领,颇有威名,但他以前的战功只是剿匪,“盗闻其来,众立散归”。这一回,他的对手不是江湖强盗,而是横扫了整个亚欧大陆的蒙古精兵。何况他手中的兵力十分薄弱,壮健的守军,早已被抽调一空,城中只剩下老弱病残。而对方,却有几万兵马压境。

    双方兵力悬殊,战斗还未开始,胜负就已成定局。

    胜负既定,胜负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弱势的一方,能不能打出军人的威风和血性,能不能表现出宁死不屈的骨气。

    元蒙对潭州城志在必得。他们占领了湘北,只要拿下潭州,就能迅速占领整个湖南,进而直逼两广。那是南宋王朝最后的地盘。

    潭州面临的选择不是胜败,而是投降不投降。

    元军的作为,已经形成极端残暴的惯例:投降者掠之为奴,稍有抵抗,则全城屠尽!

    怎么办?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常德府投降了,湘潭不投降,元军破城后,全城屠杀,城内尸横遍野!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城门外,侵略者的铁蹄卷起滚滚黄尘,越来越近。李芾和万千潭洲父老,相持而立,泰然自若。他们的决定是三个字:不投降!

    李芾刚到任,就命令部将于兴带兵前去湘阴拦截元军。可是,元军的骑兵势不可当,李芾勉强凑合起来的游兵散勇,根本不是对手。战不到几回合,那些忠勇的爱国将士,便成了铁蹄下的冤魂,于兴在激战中身亡。
   
    李芾身在潭州,听说于兴战死,悲痛之余,又派吴继明带领剩余的部队,再次前去湘阴,抵挡元军南下。

    吴继明还没出征,就有探子来报:元军大军压境。

    李芾下令关闭城门。部队无法出征,只能守城了。时为1279年九月。
从这个时候起,纵横披靡的元军,在潭州再一次体会了什么叫同仇敌忾。
潭州军民在敌人大兵压境时的反应,《宋史》有如下记载:“芾慷慨登陴,与诸将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

    这就是说,李芾决心死守长沙,潭州城老老少少,无须官方下令,就主动集合成队伍,相互搀扶着,走上保卫家园的战场。

    十月,元军统帅阿里海牙在潭州城外连环扎营,布下重兵,将潭州城团团围住。留驻广西和衡州的宋军,不敢前来增援。潭州外援无望,成为一坐孤城。

    元军水师溯江而上,破坏了李芾设置的十五处木桩,拔掉了城西的栅栏,向潭州城射出了第一箭。

    元军这一箭,射来的是招降书。他们说,现在投降,为时未晚,城中军民,或可保住一命。

    李芾对招降书置之不理。他知道,他和潭州军民注定了要打败仗,但他要败得壮烈,死得光荣,维护大国的尊严。

    阿里海牙见李芾不理睬他的招降书,怒火升腾,命令部队对潭州城展开凌厉的攻势。他率领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没想到只有老弱病残的潭州城,竟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阿里海牙命令元军掘开潭州城的护城河,竖起云梯,在投石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的协助下,强攻已经失去防御设施的城西。一时间,元军喊声震天,潭州城内外大石纷飞,炮声隆隆。

    李芾迎着纷飞的箭石,走到战斗的最前沿,亲自督战。

    箭用完了,李芾令百姓将废箭磨光,配上羽毛,再向敌军射击。

    盐吃完了,就将仓库里的盐席焚毁,取灰再熬,分给兵民食用。
   
    粮食没有了,就捕雀捉鼠充饥。

    李芾亲自抚慰受伤的将士,给以医药。他日夜巡视城池,深入兵民之中,以忠义勉励部属。元兵派人来招降,被李芾抓住,当场斩杀。

    十二月,元军的攻城战更为激烈,守军主帅刘孝忠中炮重伤。有将领见此仗再打下去也只是无谓的牺牲,便劝李芾投降。他们说:“军人为国捐躯,理所应当。可是百姓也该跟着我们遭殃吗?”

    李芾厉声反驳:“国家养着我们,我们只管守城就是。谁再提‘投降’二字,我先杀了扰乱军心的人!”

    李芾凭着微弱的兵力,窳劣的武器,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率领潭州军民,与元军进行了大小几十次战斗,硬是将蒙古铁骑挡在城外达三个多月之久,直到弹尽粮绝。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攻防战中,元军虽然胜券在握,却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阿里海牙改变战法,命令将领身先士卒,奋力攻打,终于攻进了潭州城。阿里海牙本人身受重伤。

    元军进了城,抵抗却没有终止。潭州军民迅速筑起内城,与元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除夕,本是阖家团圆的喜庆祥和的日子。

    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天,除夕却见证了长沙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
   
    元军的喊杀声就在耳边震响,最后的阵地已经摇摇欲坠。长沙人尹谷,潭州学界的领军人物,李芾守城的参谋,在这最后的关头,积薪闭户,全家人坐在一起,点火自焚。邻居赶来营救,只见尹谷正冠端笏,危坐在烈焰中,全家老少葬身火海。

    李芾闻讯赶到,目睹惨状,感叹不已,以酒祭奠,叹道:“尹谷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比我先一步就义了!”

    岳麓书院的几百名文弱书生,听说尹谷死了,都去看望,号啕痛哭。就是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在潭州被围、国难当头之际,毅然决然地放下书本,操起长矛,登上城墙,选择了与潭州城共存亡。他们究竟有多少人,姓甚名谁,究竟如何慷慨赴死,浩于烟海的史籍并未记载。也许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要留下自己的姓名。为大节大义而死,理所当然,死得其所,何须留名?这是血性湖南人的骨气,这种骨气,构建了整个中国的脊梁。

    在熊湘阁,就是今天长沙的小西门,有人摆好了一桌丰盛的酒菜。

    这是1279年的年夜饭,也是李芾等人最后的晚餐。

    李芾举杯,千言万语鲠在喉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一夜,众人无话,只是无言地饮酒,直到天明。

    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李芾向沈忠下令:“我的家人决不能落入元军手中受其侮辱,你把他们全部杀掉,然后回来杀了我!”

    沈忠听了他的话,痛彻心扉,伏地叩头,连呼“不能”。李芾执意要求他执行自己这道最后命令,沈忠哭着答应了。他到了李芾家中,让上司的家眷痛饮而醉,然后把他们一个个杀掉。李芾把十八位亲人的尸首烧毁,然后引颈受刃,血溅熊湘阁。

    沈忠完成了李芾交付的使命,便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子儿女,然后拔剑自刎。

    消息传出,全城官兵和居民,纷纷效仿,以身殉国。

    与李芾协力困守城池的安抚使参议杨疆,善于出奇应变,奋勇守城,多次立功,城破后跳水自尽,妻妾来不及救他,一道殉难。

    长沙百姓在城破后,坚强不屈,誓死不做元军浮虏,很多人举家自尽,以至于每一口井中都有投井自尽的人,潭州城内到处悬挂着自缢而亡的尸体。

    元军最终得到的,几乎是一座空城。满眼所见,尽是烧焦的房屋和沉默的尸首。那感觉,就像踏入了人间地狱。

    潭州军民的选择,让嗜血骠悍的征服者失色。

    硝烟散尽,寒风中,潭州城死一样沉寂,只有元军兵营里偶尔传来一两句歌声。歌中唱道:“潭州城是铁州城。”

    南宋诗人郑思肖所作的《咏制置李公芾》,引用了这句歌词。全诗如下: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到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激烈而悲壮的潭州保卫战不出人们意料地失败了,李芾也实现了自己的志愿,率领长沙军民死守潭州,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长沙灿烂辉煌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明朝成化年间,人们为了纪念李芾,在他殉难的熊湘阁修建了李忠节公祠。明清之际的学者陶汝鼐,在《熊湘阁》一文中,道出了老百姓缅怀李芾等人时所采用的质朴的方式:在李芾等人自尽的第二日,长沙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只吃冷食,以表示对他们的悼念。

    熊湘阁是一个见证,李芾与古代长沙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应该和它一起与世长存。但是,这个见证本身早已不留痕迹。熊湘阁当年的所在,如今成了菜市场,污水遍地,鸡鸣鸭叫,斤两算尽。人们似乎看不出这里会有超出一斤土鸡蛋价值的意义。这又岂是李芾一人的悲哀?
[/bgcolor]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9-4 08: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友人劝李芾不必赴任,李芾慷慨地说:“我世受国恩,就是没做官的时候,也想着要报答国家。现在朝廷起用我,我要用全家的性命报效国家!”

为大节大义而死,理所当然,死得其所,何须留名?这是血性湖南人的骨气,这种骨气,构建了整个中国的脊梁。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9-4 08: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末元初,祁阳动荡不安.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9-4 09: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源于对历史不懂,所以此文读了二遍,感觉2楼两段话听来让人很振奋,于是摘录下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9-4 17: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芾事见<<祁阳县志>>(民国李馥版)。(卷6.官师.李王列传)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9-5 15: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芾,字叔章。除楼主所写外,还做过温州知府,\"州濒海多盗,芾至盗息。\"移渐西,浙西的盗穴在太湖中,芾跟踪到太湖,盗亦散。<<祁阳县志>>最后评论是:惜不遇时,倘由祁而永,而安抚湖南,督湖广,湖广人士从其政而翼之,宋可不亡。而吾邑人亦或籍以功名显而不能也悲夫。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9-5 23: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祁阳是他的处女地

像井冈山是老毛的发家地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