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桂林研究成果:长沙会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在祁阳开展救护工作
本帖最后由 hnwjw 于 2025-7-28 09:34 编辑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到抗战前夕,全国各地已有464 个分会,成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最具规模与影响的慈善团体。作为全国性的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与其他慈善团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以“人道、博爱、恤兵”为宗旨,战地救护是其章程应有之义,从成立以来也一直自视为应尽之责。1937年7月7日,倭寇军国主义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值此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红十字会自当责无旁贷,战事甫发,即慨然奔赴前线,投身于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先后在华北(平津)、淞沪、南京等战区积极开展救护工作。
............
1937年12月,中国红十字会在汉口正式成立救护委员会,由林可胜为代理总干事,“担任指挥设计各项救护工作”①。为办事便利起见,随即出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委员会办事规程》,对救护委员会的职员、办公处及医疗队作了详细规定。及至1938 年春,抗战形势日趋严峻,为集中救护、医疗、防疫各种资源,以便组织和协调各战区的战地救护与医疗工作,更便于集中领导与管理,经救护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会会议决定,在该救护委员会的基础上,将有关救护、医疗事业的人员、器材及运输工具合并改组为救护总队部(惯称“救护总队”),仍由林可胜出任总干事一职。②由此,救护总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战时专门负责军事救护之机构”③。
由于战局紧迫,救护总队很快就于1938 年3 月底组织起医疗、医护、医防、急救、X 光等47 支队伍,陆续派往全国各战区........
自1938 年10 月下旬广州、汉口相继失陷后,“在长江南岸之伤兵俱向长沙集中,再向湘西、湘南各处疏散”⑧,原驻粤、鄂两省的救护总队各队纷纷向长沙及湘中、湘西转移。至11月初,长沙又新增6 支救援力量,分别是第2、15医疗队,第52、54、56、57救护队。⑨这样,长沙一度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战地救护的指挥中心、救治中心。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长沙喘息稍定,前方就传来敌寇步步进逼、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消息,湘北频频告急,长沙亦成为日机空袭的目标,难保无虞。鉴于形势危急,救护总队果断决定,除总队部干部人员仍留长沙外,“其余人员分批遣送祁阳,所有在卫训班之新旧学员,亦经铁路、船舶分道离此,本会在湘鄂边境工作之救护车队,亦调集长沙,备将在长沙工作之各队及器械材料等件,向湘西、湘南等处输运”①。至1938年11月12日,救护总队在长沙各医院及各收容所的伤兵已大致疏散完毕。同日,长沙临时办事处会同救护委员会干部人员始行后撤,再迁往祁阳县城近郊椒山坪办公。②尽管祁阳偏远局促,条件艰苦,但救护总队各工作人员仍竭尽全力救死扶伤。据1938年12月救护总队编列的汇报材料,此时共分医务、材料、运输三股,其中医务股下辖有4个大队、12个中队,中队下各有若干队,而湘省境内尤多(共39个);材料股有9大仓库,为救护总队提供后援保障,设于湖南即有长沙、祁阳、衡阳、泸溪4库。③1938年至1939年之交,因长沙、衡阳迭遭日机空袭轰炸,许多医务队亦集中于祁阳。于是祁阳“成为收容来自长沙北部及东部伤势较重伤兵之中心”④。1939年2月,救护总队奉命西移,沿湘桂铁路经桂林迁往贵阳图云关。
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迁湘,先后驻于长沙、祁阳,尽管停留时间短暂,前后不足一年,却为武汉会战及其他战事救护提供了有力的后援,救助了大量的伤病兵员,并训练与输送了一批医护骨干,同时也为后来长沙会战中更艰苦卓绝的战地救护积累了宝贵经验,做好了充分准备。
文章来源:https://www.krzzjn.com/show-918-14128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