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在廷没声张,一边假装如常处理政务,一边悄悄派人打探消息。很快,密探传回消息:安邦彦早就和反叛势力勾结,就等一个时机举旗造反。当时贵州兵力薄弱,若等安邦彦动手,贵阳城必破无疑。 危急关头,申在廷想到了白都按察使。他连夜写了封密信,派人快马送去,信里把安邦彦的阴谋和盘托出,还附上了自己的应对计划:“立刻修缮城墙,把破损的垛口补好;打开官仓清点粮草,再向百姓平价征粮,确保能长期坚守;挑选青壮男子训练,哪怕是衙役、民夫,也要教会他们基本的攻防之术。”

白都按察使起初还有些犹豫,可看到申在廷信里详细的证据,再联想到近期的异常,立刻拍板照做。接下来的几个月,贵阳城悄悄动了起来:工匠们昼夜不停修城墙,粮仓里的粮食越堆越高,城郊的空地上,越来越多的人拿着刀枪操练——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后来成了守城的关键。 三、孤城血战:三百天的生死坚守 天启初年,成都突然发生兵变,消息传到贵州,安邦彦认为时机已到,立刻举起反叛旗帜,带着数万名土兵浩浩荡荡包围了贵阳城。 叛军攻势凶猛,第一天就用撞车撞塌了一段城墙,土兵像潮水一样涌进来,申在廷亲自提着剑守在缺口,喊着“与城共存亡”,和士兵们一起砍杀叛军。 那一仗打了整整一天,贵阳城尸横遍野,申在廷的官服被血染红,手臂也被砍伤,可他没退一步。叛军退去后,他忍着伤痛,连夜组织人手修补城墙,还亲自去粮仓查看粮食,去伤兵营慰问士兵——所有人都看出来,这位知府大人,是真的要和贵阳城死磕到底。 接下来的日子更难捱。叛军把贵阳围得水泄不通,外面的援兵迟迟不到,城里的粮食一天天减少,最后连老鼠、树皮都成了“珍馐”。有士兵偷偷劝申在廷:“大人,不如弃城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申在廷却指着城下的百姓:“我走了,这些人怎么办?他们信我,我就不能丢下他们。” 就这样,他带着军民坚守了一年。饿了,就和士兵们一起喝稀粥;累了,就靠在城墙上眯一会儿;咳得厉害,就吞几片草药继续指挥。直到朝廷的援兵终于赶到,内外夹击下,叛军才仓皇撤退——贵阳城守住了,可申在廷却站不稳了,长期的劳累和伤病,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

四、以身殉职与死后荣光:崇祯帝为何破例追赠? 叛乱平定后,申在廷因功勋卓著,被升任为毕节道,还兼职统管布政、按察两部门,手里的权力更大了,可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同僚们劝他辞官休养,他却笑着说:“毕节刚经历战乱,百姓还等着安居,我再撑撑。” 他撑到了把毕节的政务理顺,撑到了看着百姓们重新种上庄稼,却没撑过那个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下属发现申在廷趴在案桌上,手里还攥着未写完的奏折,上面写着“请朝廷减免毕节赋税,助百姓过冬”——这位从祁阳走出来的硬汉,最终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帝听闻后沉默了许久。按明朝惯例,地方官员殉职,一般只会追赠同级或低一级的官职,可崇祯帝却下旨,补赠申在廷为太仆寺卿(从三品),还让地方为他立祠纪念。 如今,祁阳当地还流传着申在廷的故事,可关于他,仍有疑问萦绕在人们心头:当年他提前察觉安邦彦谋反,除了密告白都按察使,是否还藏着其他未公开的应对手段?他在毕节道任上,除了减免赋税,是否还为百姓做了更多未被记载的实事?那些他没写完的奏折里,是否还有更关乎民生的请求?

这些疑问,或许就藏在永州祁阳的旧宅里,藏在贵州贵阳的古城墙上,等着后人去发现更多关于这位“抗叛硬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