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话题] 我的家乡文明铺 ——昔日繁华已风光不再

[复制链接]
查看: 6028|回复: 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4-23 22: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家乡文明铺           
    ——昔日繁华已风光不再





      我出生在
祁阳 县文明铺镇,当年它隶属于衡阳市,位于 湘西南。别看它现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其实早在明清时期因地处交通要冲(即衡阳、邵阳、零陵三地区交界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俗称文明市。
        据传说,文明铺定名为文明市,还有一个小故事。明未清初时,这里是一个小驿站,当时在境内是十里一铺三里一亭。下放在龚家坪和窑头铺的同学都清楚,窑头铺到文明铺正好是十里。文明铺到龚家坪途中有寿佛、茶壶、风雨、大兴亭。这是我们家乡独特的现象。龚家坪云排岑(是我的祖籍地)过去二公里就是祁东,他们可没有这么多的铺和亭。我们往祁东方向走沿途是陈连墟、太和堂(也名马掌坳)。太和堂(往左走经五丰铺到邵阳,往右走经蒋家桥、小坪、凤岐坪、野鸡坪到邵东。大家注意了,我们家乡是铺和亭多,祁东和邵东是坪多。
      前面说到的 小驿站 ,它的南面有一书院。一老人长年在凉亭内摆摊糊口,某日一商人经过,遗失内有金银的包裹。三年后重返此地,老人完壁归赵。此时已成富商的失主以重金酬谢,老人再三分文不收,失主深受感动。他看到此地民风淳厚,决定以巨金投资在此设市。
      旧时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主要肩挑人抬,人员往来也是靠长途跋涉。此驿站有青石板铺设的官马大道,东北通向衡阳,经水路可直达长沙汉口,南临县城经零陵可到广西,西接邵阳过贵州。据我分析,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可能是那位富商要在此设市的原因之一。
      那位富商作出建市的决定后,随即请来湘南著名风水师廖景梅来此地勘察地形地貌,根据东、北、西三面地势较高的特点,将全市设计为船型,置于小坡上。规划了东、西、南、北即东华、金华、朝圣、吉庆四条重檐翘角,宏恢北壮的大闸门。闸门坚固,巨石门框本板厚实。每条门都设有更夫打梆巡夜,提醒居民小心火烛,谨防盗贼。夜晚九点起更,直到五更黎明。市内有正兴、大兴、永兴、福星、太平、金盆六条大街;有正兴、大兴、永兴、金盆、当铺、寿佛殿、关圣殿、天后庙、同善堂九条街巷,俗称六街九巷。以后又在市南面平坦处建一宝塔,形似竹蒿,以永固风水。民风的淳厚加上书院有门生中过举,因此取名为文明市。
      文明市建成后,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当地丰富的物产,自然而然成为商品集散地。市内棉花行、棉纱行、棉布行、油行、豆行、米行、肉行分门别类,聚群成市。六街又形成了米厂街、豆腐街、炮杖街、羊古脑、猪厂头、牛厂岭等小型专业街道和集市,应有尽有,应接不暇。可以说文明铺在清末、民国初还是一个商业贸易、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中心,素有"小南京"之美誉。



     市场的繁华吸引了外省的商人,一批精明的外省商人抓住了文明市的商机,他们纷纷前来文明市开店经商。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福建人前来经营绸缎、金银器具,他们在文明市建了"福建会馆"。我们初十班一位朱姓同学的父亲就在横街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绸缎铺。江西来的主要是经营木材和药材,建有"江西会馆"。秋林、正德、万俊等杨氐家属就是从江西过来经营药材的。
        当时的文明市可热闹啦。每天市场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及本省人在市内穿梭,或讨价还价,或驻足观看,或叫买商品,形成一首
独特的交响乐。街上常住人口一万多,逢年过节时,市内人口不下五万人。其中唐、张、刘、王、陈、周、贺、段姓居民较多,他们分别在市内建有八座大型宗族祠堂,还有无数小祠堂。
         市内建有的寿佛、关圣两座宝殿都是四合大院,高大宽敞,塑有如来、观音、弥勒、罗汉、龙凤及关羽等众多佛象,金碧辉煌,威武森严。每天两殿和天后庙、望云庵参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整日香烟缭绕,鞭炮声不断。除佛殿外,还有意大利传教士建的天主教堂和英国传教士建的福音教堂。寿佛殿、关圣殿、陈家祠堂、唐家祠堂和江西、福建两会馆等六外建有大型戏台,戏台两侧有包厢,供有钱人赏戏。台前广场青石扳铺设,可容千人观戏,戏台分前、中、后三节,地势一节比一节高,便于观看演出。逢年过节,佛祖诞辰及大户人家的喜庆日子,都要从外地请来戏班唱戏庆祝,由商会、财神会等民间组织或富人负责经费,观众一律免费观看。市内也有业余祁剧戏团,自导自演,自己欣赏,其乐融融。

      业余戏团延续数百年,文化革命前还比较活跃。我记得聂松生既是鼓手,又演小生,唐魁悟是有名的琴手,他的京胡伴奏有口皆碑,连衡阳祁剧团和广西的桂剧团演员(桂剧可以与祁剧同台演出)都赞不绝口。刘玉英是刀马旦(也叫花旦),贺龙基、桂兹叶唱正生,李明亮演花脸,王月林唱老旦,我父亲和王光俊、桂达卿等人唱小生,唐洪莲唱丑角。……那个时期文明铺的业余文化生活好丰富啊?!每年的春节初一到十五,几乎每天都要唱大戏,《杨门女将》、《辕门斩子》、《三请梨花》、《珍珠塔》、《薜刚反唐》、《闹严府》、《玉堂春》、《打渔杀家》等剧目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解放前文明铺有个蓝衣社,全部是业余戏团的成员,我们同学的父辈不少是其中的一员,我父亲与聂松生、唐魁悟、桂达卿、李明亮等人都是拜把子兄弟。文革中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硬说蓝衣社与青年党、三青团同一性质。其实都是业余唱戏的。
    遗憾的是,文明铺经过两次历史变迁,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一是土地改革时期,原来大批到此谋生的外地人(主要是江西福建等省人)纷纷回乡分田,以致人口锐减,之后又受水、电、路等制约,市面更日趋萧条,风光不再。二是文革时期,业余戏团被作为"四旧"扫荡,以至销声匿迹。

       古人云:〃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文明铺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等业自然发达。当年走在市南进入市区的官马大道上,老远就看见前清时期建造的〃文明塔"。宝塔砖木结构,七层八面,玲珑精巧,交耸入云,铁铸的塔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塔内通道七拐八弯,错综复杂。初入可能会迷路,不知往返。我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节我都会登塔远眺,欣赏四周绿肥红瘦的俏丽风光。塔边建有文明书院,亦称〃塔边书院",我们同学中有李四元、李金元、桂三一、罗德田、张小阳、等十余位都在那里读过书。
      文明铺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源远流长——。在这里走出了共和国开国中将刘金轩将军,国民党蒋介石嫡系王牌中将严明将军,古镇同时湧现叱咤风云的双将,放眼全永州绝旡仅有。
      文明古镇昔日繁华之景象,扬名遐迩。而今风光不再,今人遗憾,更令我们深思。如果祖宗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全留下来,后世之人仅凭名胜古迹旅游业,放眼全国也难寻几处。哪怕只留下一座宝塔,一座书院,两座殿堂,六处戏台,两座会馆,两座教堂,十余座祠堂(前面我说的八大祠堂是指大祠堂,其实小祠堂还有不少)还有几处寺庙庵堂,六条大街,九条街巷中的一部分或少许古迹,文明铺的今天或许重新改写。可惜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