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话题] 清华大学: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知行祖籍祁阳潘市镇侧树坪村

[复制链接]
查看: 8325|回复: 6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5-7 17: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知行:每次求学都是九死一生,但他却考上了清华成为改变国际数字电视标准的人
2017-04-29 09:02:3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高博

640444.jpg
71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杨知行满头白发,精神比中年人还好。他步伐铿锵,讲话自信,表情开朗又倔强。

四十多年来,杨知行先后引领遥感卫星接收解调器、光纤传输模块和数字电视标准三个领域。他发明了最高效的数字电视标准,使之成为世界上目前两大国际标准之一。杨知行也获得许多大奖,最近一次是去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杨知行教授和潘长勇研究员合影(图片来自清华大学)

“杨老师这样的人很少见。”二十多年的同事潘长勇说,杨知行有两点过人之处。一是看准了目标,十几年不放弃;另一点,绝非小富即安,而是盯着国家利益和全行业的未来去努力。

1999年开始,杨知行基本没拿到国家数字电视专项的钱,而是用实验室经费去研发和推广数字电视标准。“内战”“外战”煎熬,前程一度渺渺,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撑下来。

“看不到曙光的时候,我继续往前走。”杨知行说。

抓鱼换饼吃的孩子

1959年,13岁的杨知行没了父亲。爸爸是咳血死的,住进了给奶奶预备的棺材。一年后,奶奶也死了,只能从房子里拆下木板钉了一个棺材。

杨知行的父亲是有文化的农民,邻近乡里的春联都是他写的。因为家里劳力少,父亲把几亩田转给亲戚种,被划了一个既不是地主富农也不是贫下中农的“小土地出租”成分,给杨知行招来几十年的麻烦。

1960年春,杨知行春季招生考进中学。公社社长拒绝给杨知行开调粮证明,理由是他家两个姐姐已经读书跳出了农门,“全村的书难道都让你一家读完了?”


杨知行与师生进行技术攻关(图片来自清华大学)

那个时候的中学生,农村户口的要先交拨粮证明才能注册,并拿到国家补贴的一半口粮。班主任挺同情,跟校长合计,让杨知行入学,但向国家上交的学生名册里没有他。

于是,别人每天吃1斤米,杨知行吃自带的半斤米。食堂把标着每个人名字的钵子盛好米,水管扫着浇满了,再上屉蒸熟。别人吃干饭,杨知行吃稀饭。

学校边有条很长的小河沟,杨知行每天早自习时间前去抓鱼。他每次会用泥巴封住一段沟道的两端,把里面的小鱼摸出来。用小鱼去早市换一个菜饼子吃。

“我抓鱼是一把好手,以前爸爸生病时候,我就常到水塘里摸鱼给他吃。”杨知行说,“草鱼是摸不到的,但鲤鱼和鲫鱼不一样,它们受惊之后会往泥里钻。我潜游在水下双手在泥面合扫抓住它们,用一根柳枝条穿过鱼鳃,形成魚串叼在嘴里。”


杨知行和他的学生们在实验室共享研究成果的喜悦(图片来自清华大学)

一年后,杨知行瘦到脖子好像撑不住脑袋,在邻县做会计工作的大姐看到,怕他饿死,极力劝他回农村去。杨知行坚持不离开。万般无奈,大姐给素不相识的县长递了一封信。非亲非故的县长,居然指示把杨知行的户口调进城里。杨知行才拿到了另一半口粮。

那时,杨知行当班上的劳动委员,跟同学们清晨出发去湘江的另一边挑煤,帮学校节省经费。渡江前大家就吃完了当天的粮食。等晚上挑煤回到学校,大家往床上一倒,谁都起不来。杨知行却偏不休息,去教室上晚自习。

“那时我没感到饿,而是亢奋。因此别人起不来,我却能爬起来。”杨知行说。

除了读书,生活全是烦恼

1962年,杨知行考上祁阳县一中高中。35块钱的学费他一分也拿不出。

妈妈和三姐刚去世了。城里大姐家遭遇变故——姐夫去新疆投奔战友,十年杳无音信;大姐抚养两个孩子,负债累累。

父亲死后,邻近的亲戚们一哄而上,抢走了所有家当,连门窗都撬走了。一年除夕,杨知行回村子领年货,行李居然被邻居偷去,且拒不归还。两个舅舅怕受家庭成分的连累,拒绝往来。留在农村的弟弟讨百家饭活下来。

看着去高中报名的同学,杨知行心里痒痒。姐姐说:“我不耽误你的前程;但我拿不出钱,你去试试吧。”


DTMB标准第一起草人杨知行与其团队开发的标准测试样机(图片来自清华大学)

高中班主任说:“你先注册,一个月后交上吧。”一个月后,杨知行交不上钱;他去食堂吃饭,门口木牌写着:“下列同学今晚停餐。”有他的名字。杨知行走到饭桌前一看,别人的钵子里是米饭,他的钵子里是水。

“要是地上有个缝,我就想钻进去。”杨知行说。他扭头就冲出食堂,泪水止不住地奔流。回到宿舍,杨知行躺了一天一夜,直到班主任来拉他吃饭。这次屈辱他忘不掉。

学校也没断粮;只是从此,月末两天会“挂木牌”,杨知行也就不去吃饭。

后来,村里会计不知是好心还是大意,给杨知行开了一张“贫农证明”,杨知行从而申请到35块钱的贫困助学金。但“篡改成分”让杨知行不安,他只拿了一学年助学金,就主动让老师撤回了证明。

真正解决学费问题,是杨知行用140块钱卖掉了乡下的房子,一个邻村的人买这间空房子,好拆下它的木料。这桩生意后来波折不断,耗费了杨知行大把时间。

“我喜欢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读书是我的唯一乐趣,除此之外,生活全是烦恼。”杨知行说。

高三最后一学期不上课了,大家在教室自习。同学家长把吃的送到学校,学生们习惯共享。杨知行没人送吃的,便不好意思待在学校。他跟另一个困难同学,去湘江边的悬崖上找到一个别人看不见的山洞温习。杨知行理科好,给同学讲授;同学帮他复习文科。

杨知行没想着上大学,他认为大学是有钱人读的。“我坚持只是想证明,虽然苦,我没有懒惰,我没有辜负帮助我的人。”

十五块五的餐券

高考前填志愿。杨知行第一志愿写了“北京航空学院”。然而教导主任在教室里看了一圈,生气地说:“你们太胆小了,没一个敢填清华北大的。你以为北京航空学院就好考吗?”

“既然他说的是我,我就改喽,反正我也没打算上大学。”杨知行把第一志愿改填清华大学。“后来我才知道,如果我填报北航,必然考不上。当时大学已经普遍注重家庭成分。只有清华大学开‘逆风船’,还收我这种出身。”

1965年高考完,杨知行背着姐姐将城市户口迁回了农村。村干部答应给他按照壮劳力记工分。听说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他回了一次县城,感觉街上人都在背后指点:“对,就是他……”他被清华录取了。这是6年来祁阳县里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

2012年杨知行向到访的刚果金政府代表团介绍中国数字电视标准(图片来自清华大学)

但杨知行告诉同学们,他不准备去北京,因为拿不出路费,也没有北方生活需要的冬装。

姐姐的单位领导听说这事,主动来找杨知行:“考上了清华大学,你应该去呀!可以让你姐姐先向单位借十块钱,你抱走她的棉被,回头让她想办法。”

“但十块钱也到不了北京。”

“你先坐车到长沙,去省政府要资助。”

杨知行拿到十块钱,去了长沙省委大院。一个中年干部接待他,杨知行把录取通知书摊在桌子上。他讲了自己的事情,说想要政府资助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

“哦,是这么回事……”中年干部打开抽屉,拿出35块钱给杨知行。

“他没让我写收据,甚至没让我签字,就这么把钱给了我。”杨知行说,“我现在想来都觉得奇怪,是他自己掏腰包了吗?”


2015年杨知行在巴基斯坦与巴国家广电局和国家电视台领导交流(图片来自清华大学)

杨知行第一次坐长途火车,准确地说,是站了三十几个小时。火车进站,有人摇着红旗冲上月台接新生,大喊:“清华的!清华的!”。杨知行腿肿了,走不了路,他忙喊:“这里有一个!”

一个高个子男生搀扶着杨知行下火车,然后陪同乘校车到清华。在宿舍安顿下。学长说:“给我十五块钱,我去给你换食堂的就餐券。”

“我只剩下五块钱了。”

“那你把五块钱给我。”

学长拿回了一摞餐券。后来,杨知行一数,是十五块五。

“我因为怯生,没有正眼看这个人,记不清他的脸。”杨知行说,“我住在二楼;高一年级的学长住三楼。后来我拿到助学金,去三楼找,想还钱。但始终找不到,没人承认。”

从不觉得辛苦

入清华一年后,赶上文革。杨知行是逍遥派,每天去图书馆,看完了《资本论》,又看《天演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晚上宿舍辩论,他引经据典,赢得一个“杨克斯”的外号。杨知行说,读哲学帮助了他后来的科研工作,让他在眼下事物之外多看到一层。多年后,同事潘长勇说,杨知行能预先看到技术发展的方向,比业界先走一步。

上个世纪70年代,随清华电子系迁到绵阳的杨知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科研课题:数字微波通信。那时候从四川输送天然气到东部,管道沿途地形崎岖,需要先进的通信方式。

之后,杨知行接到中科院另一个任务:为遥感卫星研制一个信号接收解调器。当时,这种接收解调器完全依赖国外进口,一次故障修理都要两万美元。两年后,杨知行研发了新的设备,不仅系统性能优于同期进口设备,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通用化,可以接收当时在天运行的各种遥感卫星的信号。

“我们做出来的,比外国产品好多了。”杨知行的新发明占领了市场,也为他的实验室赚取了丰厚的科研经费。

后来,杨知行又在国内率先研发光纤传输技术,极为成功。华为等公司购买他的创新技术继续前进,他却在高峰期主动“转业”,瞄上了一个国内还是空白的领域: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有两种数字电视标准:欧洲的和美国的。两种各有特色,杨知行独辟蹊径研发的新标准方案,采用全新的信号帧结构和纠错技术,兼具各家之美,处国际领先水平。杨知行也因此成为中国数字电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人。

然而,让别人承认你的标准方案好,比研发标准方案困难得多。光是在国内确立清华技术的主导地位,就经历了多年博弈。

2003年,欧洲标准在国内17个城市电视台落地,如不反制,就可能成为默认标准。杨知行去全国游说,让31个城市电视台用上了清华标准,逐渐将欧洲标准挤了出去。杨知行还去全球推销中国标准,每到一国,他都在测试中证明,中国标准系统的表现明显胜过欧、美、日等同类国际标准系统。

目前,已经有14个国家采用中国的数字电视标准。

十多年来,杨知行殚精竭虑,跟政府、电视台、制造厂、同行和外国官员打交道。打赢了一场场耗费心力的拉锯战。有人说:“你做的事情,应该是政府干的啊。”

杨知行自豪,在数字电视标准的事业上,他几乎没花过国家专项经费,而是用卫星接收解调器和光纤传输技术的收益来“填坑”。

“我做科研不从政府项目指南出发,”杨知行说,“我认为只盯着项目经费搞不出来顶天立地的东西。工程学科,得瞄准社会的重大需求,还有国际前沿技术。兴趣让人坚韧不拔,有了兴趣才能自主、抗扰、持之以恒。”

杨知行穿衣朴素,吃饭也不讲究。工作中的他从来不觉得闷:“现在的麻烦,跟当年比起来算什么呀?”

杨知行还记得13岁时,有一次牛走丢了。他一人拿柴刀劈开荆棘,在密布蛇虫的山里找了一夜,摸黑翻过3座山梁,天亮才找到。他抱着牛哭了。寻找的时候,他不觉得苦。

现在他还在实验室工作,并为之兴奋。新一代数字电视标准的竞争已经开始,杨知行决心再赢一次。


责任编辑:杨帆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5-7 23: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于3月31日结束。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以公布。
中国工程院
2019年4月30日

根据红网网友帖子显示,农业学部的柏连阳以及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的杨知行名单在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5-8 07:39: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就是真实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5-8 15:0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5-8 17:4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湖南祁阳藉的清华大学楊知行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5-8 17:44: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5-8 18:03: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恭贺我们祁阳县杨知行院土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取得了科研的成果。真替他高兴。了不起!:handshake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