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人王生明在台湾有个街道用他名字命名,为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 3822|回复: 13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19 23: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曾血战蕰藻浜,后追随胡宗南打内战,最终在一江山岛引雷自尽

身为职业军人,有时候不能论是非对错,只能依照军令行事,所以许多国民党军人都具有两面性,他们一面背负着对共产党人的累累血债,一面又身兼血斗日寇的丰功伟绩。其中王生明就是典型的代表。

王生明14岁参军,17岁就随军北伐,当时孙传芳堪称北伐路上最大的敌人,而南京之战就是战胜孙传芳的关键之战,为了和北伐军抗衡,孙传芳还准备招揽了不少战斗力强悍的白俄雇佣军,双方对要隘雨花台展开了反复争夺,眼看北伐军伤亡惨重,一支担任预备队的学兵队站了出来,经历一天一夜的血战最终完全控制了这座要塞,王生明正是这支部队中的一个班长,以一己之力生擒了两个白俄雇佣军。战后王生明升任排长,紧接着就在中原大战中立了大功,升至中尉。

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王生明奉命死守蕰藻浜,一直拼到部队仅剩9人才撤出战斗,胡宗南因其英勇对其加以重用,先后让其参加了中条山战役,朱仙镇战役等重要战役,王生明因赫赫战功被屡屡提拔,抗战结束时已是上校军衔。内战中胡宗南败退西康,王生明当时已经远离战事,在台湾高居副师长,但为了报答胡宗南的知遇之恩,他放弃原来的职务来到西康军中为胡宗南助阵,即使是胡宗南已经败逃台湾之后,王生明依旧留在西康打游击,最后兵力殆尽才化妆逃回了台湾。

此时胡宗南已经渐渐退出国民党的政治主舞台,但王生明依旧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要,王生明有一张照片珍存一生,上面就是他和蒋经国的合影,1954年,蒋经国将王生明升任为一江山防卫司令。

因为王生明战斗力强且治军严明,他到任时国民党士兵欢呼雀跃,士气高涨。后来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去一江山岛视察的时候都被守军的士气所折服,一度认为可与共军一战。

王生明为岛屿布防绞尽脑汁,但他也知道与解放军决战绝对是凶多吉少,毕竟岛上守军一千多人已是上限,淡水问题也是无法解决的短板,而且时至1955年,解放军不断进步的武器装备和国民党不断衰败的空军海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战前王生明已经抱定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并且下令让军中自己的独生子撤回台湾。

战斗打响后,王生明曾向陈诚立下军令状,他准备了4颗手榴弹,不成功便成仁。最后王生明没有食言,用手榴弹自杀身亡。

75bc1c32b99968993d01a06406704d83.jpeg

f50ae2ada2d5a986196530d1561bf3e3.jpeg

781000bde5685737304618a5941cc9c9.jpeg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2 10: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出来哪条街用王生明命名的,只听有人说台湾没有8路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2 1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出来哪条街用王生明命名的,只听有人说台湾没有8路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9 19: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生明(1911-1955)湖南祁阳人,陆军少将(追晋),1933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累世湘军,据守一江山的时候,年四十四,军中生涯居然近三十年。后任国民革命军一江山岛地区副司令。
王生明上校指挥全岛千余名守军奋勇抵抗至少5,000名登陆的解放军,力守仅1.2平方公里的一江山岛达3日之久,直到120日下午四时许率领弹尽援绝的守军肉搏冲锋后,引爆身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自尽。
王明生殉职后,台湾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蒋介石亲临致祭,追晋为陆军少将,并入祀忠烈祠


「一江山战役」之役,台湾各地纪念一江山战役的地区、文物和路名,有台北县中和市一江新城、一江堂及纪念碑,基隆市十方宝觉寺的一江山烈士纪念祠,台北市南港区一江山纪念碑,嘉义市中山公园纪念碑,台北市一江街和一江公园纪念碑,台中县太平市车笼埔的一江桥和大甲镇澜宫供奉的一江山烈士牌位,高雄凤山的王生明路,以及澎湖生明营房内的生明楼,都可供台湾人缅怀。

其中台湾政府于1956年在台北市圆山儿童乐园内建立「一江山殉难烈士纪念碑」,碑高约10余米,基座为四方型。蒋中正在碑体上层题字「一江山殉难烈士纪念碑」,基座正面为台湾省省主席题的「一江山战役殉难事迹」,两侧为台军国防部长及内政部长题字,后侧是「一江山简图」。现移至台北市南港山东麓的台北市军人公墓内。台北市民间也于1956年,在扶轮社的资助下,于一江街交口辟建了一座公园,园内立碑纪念国共战争期间死守一江山岛的500多位烈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9 19: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生明是一个值得一写的国民党陆军将领。作者:萨苏


31511 次点击
14 个回复





陕西农民福来 于 2012/10/22 18:36:2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size=1.35em]作者:萨苏

  王生明是一个值得一写的国民党陆军将领。

  应该说,张爱萍没有小看王明生和他的部下,开战之前他给参战部队有过警告:打一江山要准备付出沉重的代价。

  张爱萍没有错,一江山战斗后的总结表明,这是一个类似于太平洋战争硫磺岛战役的结果,国民党守军被击毙592人,俘虏550人(含伤员),考虑到守军中约有三百名非战斗部队人员,这一仗王生明部守军基本非死即伤,(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伤亡和投降被俘比例基本是1:10)解放军伤亡1417人,总数超过了守军,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从战役角度,解放军以一千余人的伤亡拿下一江山,国民党在大陈的三万守军落荒而逃,大陈列岛就此易手,这是一个相当辉煌的胜利。

  但是从战术层面,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在大陆兵败如山倒,王生明何许人也,其部下又是何许人也?竟能于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狂涛中全无当时国民党军普遍的怯战之态,打出这样一场惨烈的恶战?

  在国民党军中,象王生明这样能打的实在不多。

  1927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其中,南京之战,是对军阀孙传芳的关键之战,孙传芳以白俄雇佣军和北伐军反复争夺要隘雨花台,北伐军伤亡惨重,乃以担任预备队的学兵队投入战斗,经一昼夜血战终于攻占这座要塞,这一战学兵队中有一个十七岁的班长敢战先登,生俘白俄雇佣军两名。此人,就是王生明。

  王生明,湖南祁阳人,累世湘军,据守一江山的时候,年四十四,军中生涯居然近三十年。雨花台之役后升任四十军少尉排长,旋即在中原大战中立功升任中尉,此后参加对苏区的围剿,在红军损失最大的广昌战役中负伤入军校训练班。

  一九三五年,他带领所部包围了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贺昌,党史记载,作战中贺昌身负重伤。国民党士兵向他冲去,大叫“捉活的”。贺昌把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部,大声呼喊“革命万岁”的口号,用最后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29岁。1937年抗战军兴,王率部参加淞沪战役,死守蕴藻浜,待撤出阵地,所部只剩9人生还,此战后王因勇猛受到胡宗南的赏识,自此称为胡手下爱将,屡屡提拔,先后参加中条山战役,朱仙镇战役,屡战日寇,抗战结束时以上校军衔荣获胜利勋章,随即参加内战。

  1949年胡宗南所部败退西康,王当时以198师副师长身份驻防台湾,为了报答胡的知遇之恩放弃职务到西康军中担任135师少将副师长,胡宗南逃台后依然和罗列在西康打游击,最后化妆逃回台湾。

  看王生明的从军履历,简直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翻版,作为一个出色的职业军人,他的手上既有共产党人的累累血债,也有内战中的骨枯战功,还有血斗日寇的荡气回肠,不禁令人慨叹。

  假如王生明只有血斗日寇的经历,该多好。

  愿国家永不再内战。

  王既是胡宗南的爱将,也深受蒋氏父子的重视,王家客厅中有一照片,即王在蒋经国座后侍立,俨然当年蒋介石与孙中山合影的翻版。蒋家对王生明的确有知遇之恩,即便到几十年后也未改变。王生明死后最初极尽哀荣,但随着台湾社会的变化,国民党旧人的失势,渐渐被人忘却,家属生活亦成困难,也同样渐渐被人遗忘的蒋纬国曾登门慰问,竭力帮助,曰:“我们有一口饭吃,你们就有一口饭吃。”

  写到此处,忽然脑子一转,装甲兵上将蒋纬国何等的雄姿英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那首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和当时大多数国民党将领不同的是,王不但作战能力很强,而且治军严明,生活清廉,他对部下说:如果发现我贪污,你们就可以把我扔下海。

  所以,当一九五四年十月,王被调任为一江山防卫司令的时候,一江山守军欢声雷动,士气高涨,十一月二日,钟汉波送王上一江山,一天以后,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前往视察,便为守军的士气所惊讶。

  将是军中之胆也。

  王生明是蒋经国点将守一江山的,如果他在原来的南麂山防卫司令的位置上,无疑他会和其他国民党军一起撤回台湾,一江山之战,或许也要顺利得多。

  而王生明显然也深知此战凶多吉少。千把人的守军不可能再增加(一江山没有淡水),阵地暴露在解放军岸炮火力之前,更重要的,一九五五年的解放军,已经不再是小米加步枪,国民党一度称雄的空军和海军,在大陈已经威风不再,一江山的守军,很可能从一开战就只能依靠自己。

  打了三十年仗,王生明不可能不明白。

  所以,他到任后即命令部下中的独生子从一江山撤离。

  王生明,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去一江山的,战斗打响后,他向大陈报告--我不会给你们丢脸,我准备了四颗手榴弹。

  最后,王生明的确是用手榴弹自杀身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9 19: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生明轶闻:血战一江山岛

      作者:萨苏

  1955年蒋介石给一江山岛守备司令王生明授勋的照片,王生明死后入祀台北的忠烈祠,当然现在台湾的高层颇有人说这忠烈祠里的人没一个和台湾有关系,不知王生明地下听了感受如何

  原国民党海军少将钟汉波将军回忆,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日,国民党海军护航炮舰永定号接到一条命令,舰长钟汉波奉命从大陈转送一位“重要人物”前往一江山岛。

  国民党军大陈防卫总司令刘廉一亲往送行,这个“重要人物”,就是在五六十年代闻名台湾的国民党军一江山防卫司令,国军的“英雄”王生明。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九日,国军少将王生明在一江山阵亡,钟汉波送他去一江山的时候,他的生命还有七十七天。

  钟汉波,国民党海军少将,黄埔1937年班出身,在国民党海军中属于“儒将”一流,不但善战,而且善写,他在大陈战役中担任国民党海军永定舰中校舰长,可谓这一战役的亲身经历者,以后在台湾陆续担任国民党海军登陆舰队参谋长,海军官校副校长等职务,著有《海峡动荡的岁月》等书,记录了若干海上作战的内容,也包括一江山战役的历程。这些五十年前的资料,无疑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历史价值。

  其实王生明去一江山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必将死在一江山上。1954年蒋经国钦点这位胡宗南的爱将调任一江山地区司令,就是知道他确有“死守”的能力,也有“守死”的决心。

  一江山不能不守,丢了一江山,就丢了大陈。

  如果王生明都守不住一江山,国民党军中,就没有人能够守住它了。

  今天,台湾知道王生明的人已经不太多,连用他的名字在高雄命名的“生明路”,也已经被重新命名为“凤顶路”。

  原因是台湾年轻人眼里,王生明也是一个“外省人”,属于随同国民党这个“外来政权”到台湾的“入侵者”。

  写到这里不禁有些困惑,台湾的独立分子为了“独立”,需要否定自己在中国的祖宗,要否定过去的历史,需要否定蒋介石,甚至连自己说的中国话也要否定,不知道否来否去,还能够剩下什么?

  假如抱定了死志去一江山的王生明知道了这些,不知道心里又是怎样的感觉。

  一江山登陆战,是大陈战役的核心战斗,因陆柱国所书《踏平东海万顷浪》一书而闻名海内,不过这本书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侦察科长雷震霖与现代花木兰高山的爱情故事 --传统的解放军陆军形象。实际上,这是一场袖珍的诺曼底之战,在这次恶战中,解放军一反“木船打军舰”的传统,在大陈列岛和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堪称现代化的殊死战斗,空军出动了轰炸机部队,歼击机部队,海军出动了鱼雷艇大队,两栖登陆大队,甚至罕见的出动了大型战舰和国民党军争夺制空权,制海权,陆军登陆部队也不再是小米加步枪,动用了从无后作力炮到火焰喷射器的新式武器。

  这一仗,解放军胜得并不容易,从政治意义上说,这是一场令人痛心的同胞之间的战争,从军事意义上,两岸同样优秀的职业军人斗智斗勇,都展现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可谓攻的凶狠,守得顽强,直到今天看此战的细节,仍然让人感慨不已。

  一江山登陆作战的结果,左右了大陈战役的结果,失守一江山的国民党军,被迫撤出浙东列岛。但是,这一战后,国民党获得了美国方面更为有力的支援,可说也有所得。

  今天一江山登陆战的资料,主要是解放军方面的材料,但是,这个战役,在海峡对岸的记录中,又是怎样的情状呢?那些在一江山被解放军消灭的国民党军人,又是抱着怎样的人生心态进入阵地呢?好像这方面的文字,还是比较少的。

  在送王生明前往一江山的那一天,刘廉一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永定舰官舱为王生明送行,刘说:只要志诚兄(王生明字志诚)能守到天亮,我就去和你同死!

  刘廉一的说法是有一定含义的,因为解放军在一江山之前的历次登陆战役,由于采用木船打军舰的偷袭模式,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无不是夜间奇袭,而国民党军队普遍夜战能力较差,往往一遭夜袭就全军崩溃。如果解放军夜间进攻一江山,王生明守不到天亮,大陈的国民党军没有能力去增援,因此有“守到天亮”的说法。

  但真正的一江山登陆战,却是在白天打的,这是解放军第一次发动白天的登陆作战,不是偷袭,而是全面夺取制空制海权后的强攻!

  王生明的守军,确实苦苦支撑到了第二天天亮。王生明真正的战死时间,不是他和大陈通话的一月十八日下午,而是十九日的清晨。解放军截获的电报显示,王在十八日下午203高地失守的时候自杀,攻占指挥部的解放军发现了“王生明”的尸体,然而,这具尸体后来被判明,是代替王指挥核心工事防御作战的另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一江山防卫司令部政训主任孙刚埔。第二天清晨,一江山国民党军最后有组织的防卫阵地90高地秘密地堡失守,王在此处用手榴弹自杀身亡。

  问题是,守到天亮,就有援军么?

  听到这段话,钟汉波和周围的海军军官暗吸一口冷气。海军是一个比较迷信的兵种,刘廉一不提我去给你解围,却说我去和你同死,似乎反映了这位将军内心深处对此战结果的预卜,不免让海军官兵有些不祥的感觉。

  王生明,却浑如未觉,说道:“守一天,我叫台湾振作,守两天,我让**丧胆,守三天,我让白宫翻过来。”

  送行之后,永定舰启航,当夜到达一江山。因为一江山在大陆炮火覆盖范围之内,永定舰不敢开灯,岸上也不敢发信号。钟汉波技术高超,灭灯行驶,用舢板送王生明上岸。王随后让人送来母鸡一只,感谢海军弟兄。

  现在看海峡两岸的情况,一只母鸡送礼都有些拿不出手,可那个时候却是难得的好东西。国民党当时在大陆沿岸占据不少岛屿,这些岛屿的守军和驻防在那里的海军官兵,补给上呈现一种畸形的状况。

  国民党海军官兵回忆,五十年代到福建沿海的白犬岛上吃陆军请客,驻防官兵的宿舍极为简陋,军服不整,但食物却极为丰盛 ?C 美国通过情报机关“西方公司”援助的牛肉罐头可以随便吃,虽然有些罐头早已过期。

  问题是,没有蔬菜鲜肉等新鲜的食物。这个,是西方公司无法援助的,牛肉虽然好吃,天天吃罐头,没有蔬菜,也无异于一种折磨。台湾曾有新闻照片,显示离岛守军“在共军的炮火下种菜”,大家都明白,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

  这蔬菜,也就新闻得很了。

  陆军如此,海军也是一样,永定舰当时已经在大陈驻扎半年,这样新鲜的鸡肉,也无异于凤毛麟角。

  钟汉波舰长没有舍得自己吃,把鸡肉绞成肉糜,炖了鸡粥和全舰官兵一起来吃。

  这不是和解放军的官兵平等一样了吗?要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之后,能够在台湾站住脚跟,靠美国人的支持是一方面,能够作些反省也是很重要的。陈诚在台湾搞土改,军队的风气,也多少有了些“励精图治”的改观,原因也很简单 -- 再退,就只能退到太平洋里去了。

  钟汉波将军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二战结束,钟汉波以少校联络官身份飞赴东京,奉命销毁日军建立的甲午战争胜利纪念碑。1947年,钟汉波将军以二战中被日军掳去的海关缉私舰飞星号押运两舰铁锚,锚链和炮弹回国,一雪甲午之耻。当时,还有若干甲午遗物留存在倭寇,比如镇远铁锚,定远舵轮和装甲板等,等待运回中国,但是,回国的钟汉波却再也没有接到赴日的命令。海军上层当时争权夺利,早把国家的尊严忘得一干二净。

  更令人切齿的是,钟汉波运回国的三百寻定远锚链,竟被海军总司令部的人员作为废铁偷偷卖掉赚钱!海军名宿曾国晟在铁匠铺偶然见到这批锚链,问明原委,长叹一声,就此投共。

  三百寻锚链才能卖多少钱?国民党当时的腐败,就到了这种令人发指的境地。

  以这种状态,国民党不丢掉大陆,那是没有天理了。

  攻打一江山的解放军海军中,有一支奇特的装备了重炮的火力掩护船队,它们是用登陆艇改造的轻型船只,却可以从海上发射凶猛的火力,在攻占一江山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船小炮大,却射击准确,行动稳定,这就是原国民党海军辰溪水雷厂厂长曾国晟的杰作。

  一江山不是在岸基射击范围之内么?为什么还要用这些海上的火力支援舰呢?

  因为指挥一江山作战的解放军将领,正是解放军中人称“智多星”的张爱萍将军。他深知在任何战争中,出其不意,都是极为重要的军事手段。

  提出打一江山,就是这种智慧的体现,打一江山的主要突击方向,选择从海门礁登陆,也是这种智慧的体现,而登陆海门礁,就要用到曾记的火力支援舰。

  打一江山,似乎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

  一江山,是国民党大陈防御体系中最硬的一块骨头。它南北最宽700米,东西最长1200米,包括南,北两个岛,没有居民和淡水溪流,中间间隔一条百多米宽的水道,北一江山稍大,是国民党军主力所在地,驻守国民党反共突击队第四大队全部,主要据点为203高地,180高地,中山村,南一江山稍小,主要据点解放村,驻守反共突击第二大队一个中队。总兵力七百余人,另有工事构筑人员,政战人员,女慰劳人员等共计约300人,皆可投入战斗。

  该岛周围当时完全没有港湾,四面皆是陡壁,只有很少的几片沙滩可以登陆,皆在国民党军火力控制之下。

  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且岛子很小,就打下来,恐怕伤亡也不会小。解放军设计大陈战役的时候,起初准备打更大,防范更弱的南麂山,披山,鱼山等岛屿。

  但是张爱萍力排众议,决心打下一江山。

  原因何在?

  原因在于大陈列岛的地理结构。

  如果从天空中看大陈列岛,如同一朵绽开的莲花,南麂山,披山,鱼山等,都是莲花的花瓣,层层拱卫上下大陈,打之可以占到便宜,但不能给国民党守军造成根本的动摇。

  但一江山,正是这朵莲花的花蕊!而且从它上面,肉眼就可以眺望大陈岛。拿下了一江山,就一拳捣在了大陈防卫的心脏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江山之战,不但是一个袖珍的诺曼底,而且是一个袖珍的孟良崮,张爱萍要从敌军的防御链中,深入虎穴,挑出最强的来打!

  这种战略意图,解放军认为国民党军很难猜透。而战术上选择在海门礁登陆,更是解放军灵活的战术体现。

  海门礁,没有滩头,岸边只有宽不过五六米的沙滩,部队登陆后无法发展,上面就是悬崖峭壁,而且隐蔽在南北一江山之间(根据AK545兄提供的照片,这个描述有些不同,改为位置较为靠南,比较合适)大陆方面炮火无法直瞄,这是一个任何登陆专家都不会选择的地方。

  解放军选了它。

  就是出其不意,解放军的思路是 -- 对这个“死地”,国民党军一定殊少防备,而登陆部队是一支经过特殊训练的精锐劲旅,一但上陆,便立即攀岩而上!

  用爬山的方法打海战,是解放军的发明。更重要的理由是,这里后面就是悬崖,岛上的国民党军炮兵无法直接打到登陆艇队,如果越悬崖而打跨射,命中率和闭着眼睛开枪打鸟儿差不多。即便国民党方面有所准备,在那里部署一点部队,靠机枪或者手榴弹根本打不穿解放军顶盔贯甲的登陆艇。

  不幸的是,国民党方面的智慧,超过了预期。

  他们不但预料到了解放军攻击的目标是一江山,而且,虽然也没有认定这里是解放军主攻目标,王生明还是本着不留防御死角的认真劲儿,在海门礁方向,作了相当严密的部署。

  他曾经指着地图说:如果共军在海门礁登陆,那么他们上岸踩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我地堡的机枪口!

  原来,海门礁前那五六米的狭窄滩头,正藏着国民党军一排密集的暗堡!

  更没有想到的是,王生明也想到了海门礁无法受到炮火支持的弱点,他在那里部署了一批秘密武器,目标,正是解放军的登陆艇!

  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


其实,在一江山之战前,国共两军在这个海域的作战,一直没有停息过,其主力,则是海军和空军。

  国民党海军方面,对于浙东沿海的海战多有消极态度,原因是这一仗从一九五四年开始,断断续续打了将近一年,其间国民党海军损失惨重,舰艇受损固然不少,未受损的舰艇也疲于奔命。在海峡两岸的战史上,这可以算做一个节点,在这一战之前,国民党海军眼里基本看不到人民海军的存在,这一战之后,国民党海军再也不敢小看这个年轻但是充满朝气的对手。

  套用蒙哥马利那句“阿拉曼之前我们不知道胜利。。。”也许国民党应该说“一江山之前我们不知道土八路会打海战。。。”

  以钟汉波的永定舰为例,该舰在五十年代初可谓横行沿海。

  永定舰,属于美国一九四七年赠送国民党的八艘可钦级扫雷舰之一,排水量640吨,装备100毫米炮2门,40毫米炮4门,20毫米炮3门,这个级别的扫雷舰美国二战期间建造很多,也经常作为巡逻炮舰使用,二战后成了“剩余物资”,大量赠送给“友好政权”使用,包括倭寇自卫队也曾经大量使用这级军舰。

  就是这样一级几百吨的小军舰,解放军在建国初期因为没有海军,就对它几乎没有办法。1949年10月,国民党军撤守舟山,一条合彰号登陆艇因为机件故障漂流到已经解放的镇海甬江口搁浅,舰上一千多名国民党陆军大哗,要求舰长竖白旗投降,海军因为没怎么和共军交过手,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肯。。。这时候永定舰急急赶来,一面开炮掩护,一面拖带合彰号逃走,解放军因为没有军舰,无法从海上拦截,只好徒呼奈何。

  但是到了浙东作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1954年5月16日,钟汉波的永定舰和沱江舰,宝应舰,渠江舰组成的国民党巡逻编队,在一江山东南,遭到数艘人民海军大中型战舰(舰名不详)的截击,经过炮战,双方脱离。这之前,3月18日,4月27日,人民海军战舰也多次主动攻击国民党军巡逻舰艇。

  这几次战斗持续时间不长,由于双方都缺少攻击对方战舰的炮术训练而战果不彰,但是已经足够国民党海军惊讶的了。第一,共产党也会打海战了,第二,人民海军出动了大型舰艇,让国民党方面心理上受到震撼,感到这一仗解放军志在必得。

  让国民党海军感到难受的是,大陈岛是一个渔业岛,根本没有工业设施,居民出了打鱼就是爱好打麻将,抽大烟,一旦舰艇受损或者机件故障,解放军可以就近修理,国民党海军却要开回台湾基隆修复,这未免太不公平。海军中有人哀叹不被打死也会跑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民党海军把一艘坦克登陆舰“中权号”改造为修理舰,重新命名为“衡山号”,变成了停泊在大陈的活动修理厂,勉强可以部分解决问题。

  修理厂可以放在海上,机场可不行,国民党海军没有航空母舰,浙东国民党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陈岛上没有机场,现代战争条件下,没有空军掩护的海军舰艇,大概都有赤裸裸的感觉。


  海军最初对于解放军的空军是不害怕的,解放军空军起初的几次轰炸给大陈地区国民党陆军带来一些损失,但对能跑的军舰就勉为其难,国民党海军曾经讽刺共军飞行员连水天线也分不清。

  这里面钟汉波是个反对派,他认为解放军善于学习,被解放军掌握了天空,海军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钟汉波和一般国民党海军军官不同,他出身空军,而且战后到倭寇接收赔偿舰艇,亲眼看到倭寇军港中被盟军飞机摧毁的大小战舰,对于制空权的认识比其他人敏感得多。

  他的确是正确的,不过,他没有来得及亲身检验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11月2日,永定号送王生明上一江山,3日,国民党海军永春号炮舰,在侦查头门山的行动中被解放军岸炮击中负伤,海军方面为了报复,命令永定号出击,再次炮击头门山。

 11月4日,钟汉波率永定舰在永嘉舰掩护下靠近头门山到5000公尺进行炮击,解放军未予还击。

  11月5日,永定舰再次靠近头门山,这一次接近到1500公尺进行炮击。

  解放军突然还击,第一炮就命中永定舰主桅,舰桥上的人员多被弹片击中,舰长钟汉波仅以身免。事后查明,解放军炮兵在头门山埋伏了一个由四门130毫米岸防炮组成的重炮连,目的就是诱国民党海军舰艇自投罗网。

  永定舰最大的炮只有100毫米,解放军的战术可谓知彼知己。

  永定舰连中数弹,好在它水密性能不错,而且装甲薄,解放军使用的穿甲弹将它贯通却没有爆炸,该舰带重伤驶回大陈,经紧急抢修后因负伤太重,不得不开回台湾修理。钟汉波舰长自己没有负伤,比他的前任齐鸿章舰长幸运多了,齐鸿章从永定舰舰长任上调任当时在广东万山据守的第三舰队司令,官运很不错,但是却在那里被解放军桂山号编队夜袭,打断了一条膀子。

  值得一提的是,国共双方在海峡较量,解放军打永字号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却在抵抗外国侵略的战场上起到了作用,1974年,西沙海战爆发,解放军南海舰队官兵以弱敌强,干净利落的把越南海军怒涛号炮舰送入了海底,这艘怒涛号,就是和永字号完全相同的美国可钦级出身,所以解放军对它的火力死角,结构特点十分熟悉,打起来当然得心应手了。

 解放军空军大显神威的日子,是1955年1月10日,那一天聂凤智指挥解放军空军轰炸机部队利用大风国民党军戒备松懈的时机,奇袭大陈,一举击沉“中权” 号坦克登陆舰(老中权舰改装为衡山号修理舰后,国民党海军将另一艘202号坦克登陆舰重新命名为中权舰,结果,新老中权舰一起挨炸),重创衡山号修理舰和太和号驱逐舰。负伤最重的是太和号,腰部几乎被剖开,幸好它正停靠在衡山号侧面,衡山号虽然中了三发炸弹,修理的能力还有,紧急抢修后太和号出逃台湾。


  1.10空袭中被击中的国民党海军舰艇

  国民党海军当时的主力舰号称“四大金刚”,形容其最新,最大,最好的四艘美制太字号驱逐舰,这就是太平,太康,太昭,太和,(以后又增加了太仓,太昭),加上1954年11月被解放军鱼雷艇击沉的太平号,四大金刚在大陈折了一个半,损失实在太大了。

  这次轰炸后,国民党舰艇白天再也不敢在大陈岛停靠,更不要说前出到一江山作战,一江山的制空,制海权都落入解放军之手。

  谁都知道解放军下一步,就是要登陆了。

向哪里登陆呢?

  共产党要打一江山,这个判断是一九五三年下半年,胡宗南离开大陈的时候最初提到的。

  胡离开大陈,是因为1953年6月24日,解放军声东击西,激战一天拿下了积谷山岛。从积谷山解放军的炮兵已经可以打到大陈本岛。支持国民党军在浙东作战的美国西方公司认为国民党军已经无从守住大陈,仓皇撤逃。失去了支持的胡宗南,被蒋介石调回台湾。送行时,胡宗南对部下讲到,积谷山是大陈的南大门,一江山是大陈的北大门。丢了这两扇大门,大陈就守不住了。说完,意犹未尽的加了一句 -- 共军一定会打一江山!

  根据网上朋友的信息,解放军攻击一江山前,曾有严重的情报泄密问题,使国民党军对一江山的防御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这个观点我无从证实,我所了解,国民党军意识到解放军很快要打一江山,是因为双方一次极小的战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9 19: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擂鼓礁遭遇战。这一战,国民党海军也有份。

  擂鼓礁,是一江山近海小得不能再小的一块礁石,涨潮的时候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乱石崎岖,还有水下岩洞,便于隐蔽。一九五四年十月下旬,国民党海军永修舰上的几个国民党水兵,奉命在夜间送两名“谍报员”上岸活动。

  天将破晓的时候,这几名水兵用舢板滑向擂鼓礁,悄然上岸,却发现礁的另一面已经有两名“共军”侦察员在活动!

  这几个国民党兵也算胆大,未加思索就依仗人多,用摸哨的方式突然袭击这两名解放军。

  最初战果不错,两名解放军侦察员措手不及被俘,但国民党兵还没有高兴两分钟,从另一侧礁石下忽然遭到猛烈射击 -- 原来,解放军侦察员是带有掩护人员的。双方短促交火,战斗中一名国民党谍报员被打死,另一人被俘,水兵们不善陆战,仓皇上舢板逃走,两名解放军侦察员自然也“完璧归赵”了。

  这是一场很小的战斗,几乎同时解放军猛烈炮击一江山。永修舰水兵带回的消息称,在那两名解放军侦察兵的身边,有高倍数望远镜,有一江山地形图,还有铅笔等物。

  国民党方面判断,这次炮击乃是引诱一江山守军还击,“共军”侦察小队藉此清查一江山上的火力点!

  那么,很明显,这是为登陆战做准备了。

  国民党大陈防卫司令刘廉一被解放军打昏了头,张爱萍在总攻一江山之前曾经派出空军骚扰性轰炸渔山,南麂山国民党军阵地,刘廉一就急急忙忙向各岛撒胡椒面一样派出了援军。

  但王生明坚信共军的目标就是自己。

  在王生明的督促下,一江山的国民党军在防御上可谓尽了最大的努力,储粮储水,每个战斗兵都保证2-3件武器(结果一江山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歼国民党军一千挂零,其武器多在战斗中被炸毁,但依然缴获枪炮一千零八十二),二零三高地的核心阵地是石壁中掏空凿成,与山体结合一体,外面被覆钢筋水泥,号称无人可以攻陷。即便如此,王生明深知自己兵力不足,乃利用两大法宝试图加强防卫,一是在岛上布置层层铁丝网,一是尽全力埋设地雷,借助地雷的力量弥补人员无法封锁的地区。一江山的地雷密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我相信共产党方面肯定是搞到了王生明的布防图,至少是草图,所以,在攻击上明显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手段,使王生明的地雷阵完全失去了作用。另一个旁证是解放军参加过一江山战役的耆宿,曾经娓娓而谈,国民党军的三道战壕怎样相互掩护,子母堡一共多少个,火炮的部署如何。。。战后一江山都成了一片焦土,他从哪儿分析出来的很令人可疑。

  王生明没有来得及作的是在岛屿周围只布置了少量水下障碍物,却没有布置水雷,国民党军考虑的是解放军如果采用帆船登陆,吃水很浅,水雷的作用不大。

  国民党军没想到的是,张爱萍这一次不是用帆船,而是用钢铁武装到牙齿的登陆艇来打一江山,其总数足有七十余艘。

  七十余艘美制登陆艇!

  张爱萍家里不是美国华侨,他哪儿来的这么多美国登陆艇呢?

  都是拜国民党海军之赐。

  解放军登陆一江山,使用的,主要是美制坦克登陆艇LCU,机械化登陆艇LCM和人员登陆艇LCVP,它们都是二战后期建造的优秀登陆艇,美军吸取太平洋战争早期登陆艇和两栖车在日军轻武器打击下损失惨重的教训,新型登陆艇只注重防御并采用三台发动机以增强其生命力。解放军哪儿来得如此多美制登陆艇?一个重要来源是1946年7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五一二法案,赠送中国271艘剩余舰艇,其中多有登陆舰艇,共分为中,美,联,合四大系列,中字号是大型坦克登陆舰,美字号和联字号是轻型登陆舰,其他的各型登陆艇,国民党海军称为“合字号”。因为国民党海军当时正在大肆排挤闽系,新任海军司令桂永清晕船而且根本不懂海军,合格的海军人员极为缺乏,合字号这种小军舰就有些管不过来了,有些干脆稀里糊涂的流入了民间各个航运公司。即便是留作军用的,从大陆撤退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登陆艇无人管理,轻易被解放军缴获,被各个航运公司接收作为民用的艇只,此时则被解放军重新征用投入战斗。

  美制LCU登陆艇

  这不怪国民党海军,国民党海军官兵回忆从大陆逃台的时候,海军人才匮乏到极点,只有领头的舰长一个人会使用六分仪,其他舰长的本领只是跟上前面的船走。。。

  尽管对于解放军手里有这样多的美制登陆艇措手不及,这些“增强防御”的登陆艇,依然被一江山守军打瘫了好几艘,战后,解放军专门派出炮艇,拖带这些在一江山登陆战中损毁的登陆艇返回修理。

  一九五五年元月十八日,解放军出动轰炸机400架次大举轰炸一江山,随后就是猛烈的炮火打击,几个小时之内,小小的一江山落重炮弹一万多发(国民党称4.2万发),岛上国民党军所有有线通信全被炸断,大陈指挥部只能呼通203高地王生明的总部,国民党守军表面阵地被摧毁,伤亡惨重,随后,解放军七十艘登陆艇组成的登陆劲旅数千精兵,分四路直扑一江山。

  最关键的,当然是海门礁一路!
登陆一江山,战斗最为激烈的两个登陆点,一个是乐清礁,一个是海门礁。

  乐清礁的战斗是强攻。

  因为乐清礁正在一江山国民党军核心工事所在的主峰 -- 203高地的下方,距离不足200公尺,对于没有回旋余地的小岛来说,拿下了乐清礁,203高地就唾手可得,一江山,也就没有悬念了。

  所以双方在这个方面都投入了重兵,国民党方面是深知此地之重要,不得不守,共产党方面则是打蛇打七寸,专找硬钉子来拔。

  这个拔钉子作战打得并不顺利。

  在一江山防卫司令王生明的亲自指挥下,国民党军在这个方面打得十分顽强。解放军原来认为,猛烈的战前的炮击应该已经将国民党军工事基本摧毁,等到战斗开始,才发现炮击和轰炸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国民党军的布防尽管基本在解放军的掌握之中,但是其工事的坚固程度超出了预期,永备工事以钢筋混凝土浇筑,上面横竖交叉四层枕木,再覆盖沙袋,半地下配置,目标很小,除非直接命中极难摧毁。这样的工事环岛三层,层层环护。对一江山守军来说唯一的问题是一江山完全由岩石构成,难以向下挖掘坑道。这个困难,和孟良崮上的张灵甫差不多。

  另一个问题是第一批炮弹爆炸后,加上空军轰炸,岛上烟雾弥漫,能见度很低,影响了后续射击的准确度。而岛上的国民党军多有战斗经验,遭到炮击时都能较有效的进行避炮。

  因此尽管炮火看起来很凶猛,其实效果并不是很好,解放军的伤亡中,一半在双方步兵短兵相接前发生,主要是在水际滩头,而国民党这个阶段的伤亡不到三分之一。

  炮火的真正价值,在于彻底破坏了岛上由铁丝网构成的障碍,同时打断了国民党军各部之间的通信联络,王生明能够指挥得动的,只剩了203高地周围的数百守军。

  因此,在解放军登陆艇登陆乐清礁的时候,国民党军实力尚存,居高临下,给强攻乐清礁的解放军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激战良久,解放军只夺取乐清礁下方的一带狭长地带,宽度不过二十来米,国民党军地堡的机枪射口开的极低,几乎没有射击死角。

  有朋友说此战参战部队在激战中看到海水逐渐从浑黄变为赤红,大概,说的就是强攻乐清礁的战斗。

  一江山的工事构造,曾经得到一位善于防守的将军的指点。

  这位,就是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被毛泽东称为“白兰地”的钟松。

  钟松,黄埔二期高材生,蒋介石嫡系,在胡宗南军中与刘勘齐名,和董钊这种“大班长”不同,属于真正比较能打的将领,八一三事变就是钟松的六十一师率先打响对日军进攻的第一枪,此后,在抗战中有多次精彩的防御战战例。1947年,钟松整编第三十六师在沙家店遭到彭德怀一野的猛攻,毛泽东认为钟松的战斗力应该在白酒和葡萄酒之间,算作白兰地。不过这次作战彭德怀着法犀利,不顾兵家常法,侧路侧水硬拼钟松,善于防守的钟松只打了两个小时就全军覆没,副师长朱侠被打死,钟只身逃走。

  因此战,毛泽东给彭德怀题词: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一江山的防御证明,钟松组织防守是有一套的,碰上彭德怀,大概和赵括碰上了白起般的无可奈何。

  一江山下的海水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38年钟松在武汉会战中曾以同样出色的防御组织让日军尝到过苦头,史载:“中央军钟松大战黎集,史水为赤”。

  同样是血染红了水,黎集的鲜血让中国人为之振奋,一江山下的鲜血呢?

  同是中国人之间的相残,因为信仰不同的相残,无论军事上面多么出色,也让人感到无限的伤感。

  对于国共之间的迭次血战,台湾方面的历史爱好者往往有两种看法。第一种,就是大谈共产党搞人海战术,国军机枪手杀到手软,只好投降。。。这显然是有点儿失去了逻辑,问题是颇有不少台湾朋友一本正经的讲这些话,往往他们还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就不是可笑,而是让人毛骨悚然了。(街上一个流氓疯了不要紧,如果居里或者费米疯了,是不是很可怕?)第二种是王生明的儿子王应云为代表的。几十年后,他和原一江山守军之一的陈学连一起访问过一江山。看过双方在令人头晕目眩的绝壁上的鏖战遗迹后,他说道:“两边都带种。”

  好吧,我想我们大陆的朋友在看过双方激战的历程后,也该有这种心胸,说一句
“两边都带种。”

  王应云所看的那个悬崖,我推测,很有可能就是王生明葬身的90高地,战斗打响三个小时之后,王生明看到203高地失守已成定局,退守到这里等待大陈的援军。

  从乐清礁强攻203高地,三个小时应该是拿不下203高地的,以203高地到海边的三道防线,国民党守军自称能守三个月。

  三个月是多少有些夸张了,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在中太平洋的要塞塔拉瓦比一江山坚固多了,日军声称“美国人用一百万大兵,一百年也拿不下塔拉瓦”,结果,战斗只打了四天。

  乐清礁的战斗,最大限度的拖住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

  解放军在海门礁的登陆,给了一江山致命的一击。

  乐清礁和海门礁的登陆攻击,大概如同张爱萍的左拳右拳,谁来是实施致命一击看实战的进展。一江山造型如同一只哑铃,203高地是一个锤头,190高地是另一个锤头,海门礁就在190高地下方。

  解放军登陆艇驶向一江山

  麦克的父亲是国民党海军旧人,麦克说一江山失守后,台湾海军中有人说台湾的防御任务要增加一倍。这是一句气话,不过并不是没有道理。

  乐清礁和海门礁都是陡峭的山崖,完全不符合登陆战“抢滩”的打法,但是对一江山来说,解放军的攻击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一江山滩头狭小,地雷密布,国民党军反复试射,如果选择那里登陆,无异于自杀。

  但是,乐清礁的倾斜度是40度,而海门礁,达到了70度!

  解放军就是从这里硬攀上了一江山。

  台湾的东部海岸也正和一江山相似,从南到北连绵的高达800英尺的峭壁,除了花莲以外几乎没有稍大的港口,

  所以国民党退到台湾,布防只对西面平原地带,东部是作为天然屏障,无需设防的。

  共军既然连乐清礁海门礁这样的地方都能攀上来,台东方向怎能不设防?

  这当然是气话,当时的土八路,还没有能够在台东发动攻势的海军实力。

  王生明的布防,是按照不留死角的原则,但总的来说,对于这种“绝地”,布防的兵力显然要少一些。

  对海门礁的突击开始后,国民党守军开炮还击,但敌众我寡,很快被压制,登陆艇队已经进入海门礁峭壁掩护下的死角。海门礁下的国民党军暗堡开火,但打在登陆艇的钢板前门上当当作响而毫无作用,解放军在登陆艇上用沙袋垒成工事,以机枪对射,双方不断有人中弹,距离在急剧缩短。

  距离一百五十米,王生明的秘密武器开火了,只见冲在前面的几艘登陆艇接连中弹,纷纷起火或失去控制。冲在最前面的212艇连中数弹,驾驶台也被击中,炮弹击穿艇长于延增面前的钢制防盾,于艇长双腿都被打断,紧跟在后面的214艇被国民党军的炮弹像开罐头一样,从舰首一直打穿到艇尾,全艇55人还没有登陆竟然有50人伤亡!

  王生明的秘密武器就是战车防御炮。解放军登陆一江山,使用的登陆艇可以携带战车,但解放军还没有阔气到这个地步,一江山之战,登陆部队全部是步兵。国民党军的战车防御炮不是打战车,而是打登陆艇。用战车防御炮打登陆艇,是王生明的杰作。战车防御炮,本来是步兵用来打坦克的武器,虽然不能连发,而且口径小,单发炮弹的爆炸力有限,但是具有射击准确,穿甲能力强,特别是随处可以发射的优点,用来打登陆艇确实是好武器。登陆艇的前门可以挡住重机枪弹,在战防炮面前却和纸糊的没有区别。战前,王生明把一个战车防御炮排放在海门礁峭壁的岩洞里,给在这里登陆的解放军突击队造成了重大伤亡。

  不得不承认,上个世纪中叶的解放军,是当时最富有创造力和最为剽悍的军队。在国民党军的弹雨面前,解放军做出了惊人之举,他们在各艇纷纷中弹的情况下,一面用舰上的火器还击,一面不顾一切的向前冲刺,国民党兵惊讶的看到“共军”踉踉跄跄的在弹雨中把充作掩体的沙袋抛入大海,以便减轻船头的重量,强行抢滩。国民党军滩头暗堡的射击中,不断有解放军战士中弹落海,但各艘登陆艇还是勉力冲到了岛边

  对于登陆来说,礁也有比滩好的地方,那就是滩头水位较深,登陆艇可以一直顶到岸边。国民党军的暗堡机枪射孔开得极低,打起来几乎没有死角,封锁了所有登陆艇的大门,虽然解放军抢滩成功,却无法冲出艇体,与此同时,战防炮还在继续给登陆艇造成伤亡。

  令人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滩头的国民党官兵惊讶的发现,从解放军的登陆艇上,同时伸出了根根二三十米长的竹竿,竹竿头上绑着炸药包。

  炸药包一直捅到国民党军暗堡的机枪射口或者战防炮工事里引爆!这就是解放军破坏国民党军滩头障碍的特殊武器。

  解放军参战的战士回忆,当时登陆艇一靠岸就顶在国民党军的机枪巢上,国民党军地堡的上盖已经被炮弹打掉,解放军居高临下,从艇上向地堡里面投掷手榴弹,国民党军士兵抓起手榴弹向回扔,无一发落空,但国民党军毕竟惊惧交加,掷回的手榴弹纷纷落入水中,没有一发扔到登陆艇的甲板上,此后,艇上把一根捆扎炸药包的竹竿塞进地堡引爆,一切遂归于沉寂。

  解放军登陆了,果然如王生明所说,落地就踩在了国民党军地堡的机枪射口上,只是,这时候国民党军的地堡,已经不再射击了。

  滩头,一向是登陆战牺牲最大的地方,一江山也不例外。

  无论用战防炮打登陆艇,还是用竹竿挑炸药包炸碉堡,双方军人,都体现了中国人在军事方面的出色才能。王生明没能守住海门礁滩头,不能说他不够聪明或者勇敢,而是他手中的牌,毕竟没有张爱萍的多,也没有张爱萍的好。

  被突破的国民党军官兵并不肯就此认输,双方短兵相接的战斗,如同两块钢的猛烈碰撞。当战争的智慧用过之后,留给双方战士的,就只有硬碰硬的恶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9 19: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王生明当时并不是太紧张,他是做好了在岛上“有一堡,守一堡,有一壕,守一壕”的决心,就算解放军突破,他也准备来一个破裤子缠腿,缠住解放军,撑到第二天天亮,大陈的援军就到了。

  是解放军接下来的战术动作,让王生明变了颜色。

登陆后的解放军,首先利用国民党军通信中断的弱点,一举攻占一江山哑铃两个锤头之一的190高地,而后,舍近求远,不是从乐清礁,而是从190高地朝第二个锤头203高地猛冲,进展神速!

  岛上不是到处是国民党军的明碉暗堡么?解放军怎能“进展神速”呢?

  因为解放军选择了一条奇特的路线进行突袭,充分展示了这支军队勇猛而刁钻的战斗作风。

  这条路,就是沿着连接203高地与190的山脊直冲。

  一江山的山是石头山,这条岭脊上无法布雷,而解放军的炮火打击岭脊也最容易找到目标(岭脊是制高点,解放军的炮火对岛上各个制高点轰击最为凶狠,90高地,原名93高地,战斗结束时高度被解放军轰低了三米。),这条线上国民党军的工事人员基本未登陆已经被消灭殆尽。解放军沿着这条线冲击,如入无人之径。

  缺点是岭脊暴露在两侧的火力之下,没有可以隐蔽的地方,岭脊上解放军战士的伤亡惨重。

  但是,要杀伤岭脊上的解放军战士,国民党军就不得不从岭两侧的阵地中钻出来仰射,自己又变成了下方解放军登陆部队的靶子。

  下午四点,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的解放军突击队,一举攻占全岛最高的203高地顶峰,并在那里升起了一面红旗。

  王生明的核心工事,就压在这面红旗下面。

  后人评论,王生明此时犯了一个战术错误。

  他下令预备队向203高地主峰逆袭,坚决夺回这个制高点。

  似乎,当时国民党军最好的办法是分散坚守,他哪里有本钱和解放军拼消耗呢?

  但王生明有他的苦衷,不得不发动反击,事实证明,他的顾虑十分正确。

  有人说大陈守将刘廉一中将曾久久的眺望激战中的一江山,直到那面红旗升起在203高地,终于长叹一声,放下了望远镜。

  从战斗打响,大陈方面始终按兵不动。

  当然炮兵火力的支援是有的,一江山岛子太小,几乎没有可用的炮兵阵地,守军的炮兵并不强,和解放军进行炮战的,是国民党军在大陈的炮兵。

  解放军的传统是小米加步枪,但这并不是说解放军只会用步枪,给土八路大炮,他们很快就会玩大炮,给土八路原子弹,他们也很快就能把它弄响。。。锦州之战,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领教了林彪的炮兵课:一千门大炮齐射的摧毁效果。从此以后国民党军在火力上的优势就成了明日黄花。一九五四年大陈前线的解放军,装备已经大为改善,重武器火力上完全压制住了大陈的国民党军,而且出动空军轰炸大陈,出动海军舰艇前出到大陈和一江山之间寻战。

  大白天的这种挑战姿态,令大陈守将刘廉一措手不及之下也感到震惊。

  刘廉一,国民党大陈防卫总司令,第六十七军中将军长,并不是一个怯战的将领,舟山之战他曾经指挥登步岛反登陆作战,迫使解放军撤出战斗,在国民党军中可称一员骁将。但是一江山战斗中,这位骁将却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国民党海军黄球鹏中尉当时在刘廉一的指挥所担任联络参谋,针对刘廉一长久的用望远镜观看一江山上的战斗,他回忆道:司令官当时哪有时间去看。他的印象中,整个战斗中,刘廉一始终在隐蔽部忙碌不堪,在和王生明通话,和台湾通话,和海军方面联络,安排炮兵反击,调动组织部队等等,但是,他在一江山战斗打响前,刚把手中所有的大部分预备队撒胡椒面一样派上了周边各岛,要集中足够的反击兵力,谈何容易?

  感觉上,这位沙场宿将是有些被打慌了。

  国民党的海军也被打慌了,面对人民海军和空军的挑战,他们不但没有迎头反击,反而掉头逃出大陈锚地,远离了战场。

  其实战斗中刘廉一不是没有尝试过派部队渡海增援一江山。前面说道和王应云一起去一江山的国民党老兵陈学连和其他数百名士兵已经登上了机帆船,准备出发增援,但命令却迟迟不来。

  国民党战史中记载,这是因为“风浪太大,无法过海”

  笑话,难道共产党不怕风浪么?

  刘廉一肯定有他的理由。没有足够的预备队,送几百人上去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何况海军不愿死战,也许这些人根本就送不上去。

  国民党的海军和陆军始终就没有协调好过。

  如果王生明能够守到第二天天亮,或许刘廉一有更多的信心派部队去增援。

  据说硫磺岛战役,美军的情况也一样,在和日军胶着死战中,几名海军陆战队员忽然在日军制高点折钵山上升起了星条旗,美军士气大振,就此奠定胜局。

  一江山203高地上的那面红旗彻底打垮了大陈岛上国民党方面的信心,国民党方面认为,就在这面红旗升起之后,王生明随即在指挥部自爆身亡。

  那就没有增援的必要了。

  接到出发取消的命令,陈学连抱着枪在船上号啕大哭。

  他本来就是一江山的守军,王生明1955年元旦从台湾探亲返回,自知一江山之战已经不可避免,而且凶多吉少,遂下令父子,兄弟都在一江山守军中其中之一返回大陈,陈父子皆在军中,其父留在了一江山。

  “哪里还有命回来。”过了几十年,谈起当年远望一江山的心情,陈学连说。

  以重大代价攻占203高地,在解放军来说,属于神来之笔。

  这就是王生明明知会消耗掉自己的有生力量,也不得不饮鸩止渴,强行反击的原因。

  王生明对逆袭反击203高地应该是比较有信心的,他派出的指挥官是第四大队大队长王辅弼,为了保证成功,连自己的卫士都编入了突击队。

  后来参战人员的回忆说,解放军的炮火不是“打”进国民党军中,而是“砍”进了国民党军的反击队形中。这次反击,流尽了守军的血。

  尽管伤亡惨重,王辅弼果然是一员悍将,不负期望,在他的指挥下,国民党残军向203高地发起了近似疯狂的反击,解放军占领高地的部队伤亡太大,几乎全部阵亡。空军掩护攻击的飞机已经打光了弹药,只好用俯冲试图吓退敌军。眼看国民党军的反击就要成功,一支奇特的部队忽然杀入了战团。

  投入战斗的是全部是解放军海军的水兵。

  在海门礁登陆的登陆艇非沉即伤,水兵们自发组成了突击队,跟随在陆军后面冲锋,眼看203高地告急,这支水兵队恰好投入增援。

  这就是国民党战史中所谓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参加了一江山战斗的来历,其实,当时海军陆战队还没有编制呢。

  杀红了眼的王辅弼率领残余的国民党军向水兵猛扑。

  他后来回忆,当时一方面是战斗中无暇思索,一方面认为水兵打陆战毕竟外行。。。

  战斗的结果是水兵全歼国民党残余的反击部队,大队长王辅弼被手榴弹震昏后活捉。

  王辅弼忘了,解放军本来没有海军,海军都是陆军调来建成的,而且,都是陆军中的战斗骨干。。。

  乐清礁上的部队也同时到达,合兵一处的解放军向203高地的核心工事猛烈突击。

  王生明没有办法守了。

  再好的工事,没有人也守不住。

  他留下政训主任孙钢埔等组织防御,自己带少数人员,悄然消失在炮弹爆炸的烟雾中。

  即便人少,核心工事的守军还是顽抗了大约一个小时,核心工事太坚固了,没有人能够攻进来。

  人是攻不进来,但是解放军并没有用人来攻。下午五点钟,解放军用火焰喷射器发动对核心工事的攻击,国民党军的防御彻底崩溃。

  火焰喷射器的喷火能够进入碉堡射口,在工事里面还能转弯,土八路这次不是人海战术,是火海战术了。

  当晚,解放军宣布占领一江山。

  其实,此时岛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国民党残军。守将王生明逃到了90高地下面的秘密地堡,试图派人和大陈联系。

  90高地,是对峙的两座峭壁,高差90米,下面是水,上面是天,中间一线险路,如果大陈的国民党军反击,可以沿着这条险路直上203高地。

  秘密地堡,就在天和水之间的峭壁上,外观与山体浑然一色,解放军根本没有发现这里有国民党军。

  东山岛登陆战,解放军是因为残余守军坚守住了八尺门码头,使援军迅速登上东山岛,造成国民党军的失利。王生明,大概也很想把90高地变成一江山的八尺门。

  无奈,大陈的国民党军,彻夜无人来联络,守军电台已经损坏,也无法送出消息。

  第二天早晨,90高地解放军修筑工事推下石头,绝望中的国民党守军神经过敏,误以为被发觉而开枪射击。解放军发现这里还有国民党残军,遂爆破攻击,王生明用手榴弹自杀,一江山国民党守军的抵抗,终于归于沉寂。

   1月20日,一江山上不再有枪声,国共在浙东持续五年的系列之战,至此落幕。一个月后,国民党军与美军联合实行“金刚”行动,将大陈岛守军撤往台湾。国民党在大陆周围最后一个主动出击的据点就此消失。

  (李敖说:一江山上的国民党兵也没有全部战死,可是泅渡跑回去的在大陈岸边被对面防卫的四十九团当场打死了。李敖当时是预备军官第八期,陆军十七师四十九团。他说一江山被共产党占下来的时候,国民党宣布守军全部战死。事实上有的是被俘了,有的被打死了,有的跑回去了,可跑到大陈的岸边的时候,被那个四十九团开枪把自己的同志,从前线跑回来的同志,全部打死了,扫射打死了。一边扫射一边说,你们都进了忠烈祠了,你们还跑回来干什么?)

  一江山是一座流血的岛,但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不得不承认,一江山之战后,浙东的人民,得到的是和平。

  几十年后,王应云到达一江山和大陆访问,在解放一江山烈士陵园,大陆方面也给了他这个“敌将之子”相当的礼遇。意识形态似乎已经不再那样重要。

  王应云在奔走,他说,希望我们可以把一月二十日变成一个纪念日,就叫做“两岸和平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9 19: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台湾知道王生明的人已经不太多,连用他的名字在高雄命名的“生明路”,也已经被重新命名为“凤顶路”。

      原因是台湾年轻人眼里,王生明也是一个“外省人”,属于随同国民党这个“外来政权”到台湾的“入侵者”。




  维基百科:
  王生明路(Wangshengming Rd.)是高雄市凤山区的南北向道路之一,命名源自一江山岛战役阵亡的中华民国陆军少将(追晋)王生明。全线均位于凤山区[1],并属县道县道183甲线。起端于中山路与中山东路口,末端于国泰路、维武路口[2]。续行接凤顶路经中正预校可通往过埤、省道凤山交流道、小港区及高雄国际机场

    王生明路原终抵小港区中安路,台88线通车后将国泰路至中安路之路段改名为凤顶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9 19: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产党一次用八万炮弹 确保不留国民党一位活口

[url=]扫描到手机[/url]


2013年06月26日03:34




原标题 [国共硫磺岛战役:解放军持续轰炸61小时 国军全军覆没]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文章来自:凤凰卫视
  胡一虎:一江山战役被称为是国共之间的硫磺岛战役,这场战役是解放军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军是怎么打的,而国民党军又是如何守的,时间让我们回到55年前的一江山岛。
  解说:1954年10月,一江山进入战争的紧张气氛,驻守南麂岛的王生明调升为“国府”一江山地区司令。这是当年王生明驻守南麂岛和蒋介石留下的珍贵合影。王生明,1910年生,湖南祁阳人,从抗战到国共内战,王生明一路追随长官胡宗南,四处征战。胡宗南担任大陈防卫司令时,王生明也前往大陈列岛的南麂岛驻守。1949年底,王生明来到台湾后,还主动放弃驻防台湾,198师副师长的职务,只身重返大陆西康,加入胡宗南在大陆的最后部队,一同抵抗解放军。
  王应文(王生明之子):民国38年了,大家都往台湾走啊,他(王生明)是从台湾到西北,因为我们还有西北跟西南,胡宗南将军是坚守着大西北跟大西南,还要准备半壁江山,来跟中共做殊死斗。
  解说:战役开打前,《香港时报》战地记者黄仰山,曾经登上一江山,他在报道上说,岛上传来,一阵雄壮的反共歌声,设立在此一前哨岛屿的心战广播站,正在将这些瓦解敌人士气的歌声,随风送到隔海的头门岛上。
  当年接受美国西方公司通讯训练的陈小斌知道,解放军还没攻上一江山前,西方公司已经掌握情报。
  陈小斌(江浙“反共救国军”机枪手):我那个时间年纪还小,长得也帅得很,哪一个都叫我小孩子,小孩子你不能走,你们这个工作真重要,好比“共匪”要来了,来捣乱了,我们早已情报收到,要解放一江山了。
  解说:此时戍守一江山的“国军”部队,已经做好防御工事,战事一触即发。一江山位于大陈北方11公里,是大陈岛的门户,而大陈列岛又是台湾的屏障,整个一江山是由北江和南江两座岛组成。王生明建置的防御工事,共有三道防线,第一防线,前沿支撑点,包括北江的西山嘴、海门礁,乐清礁、向阳礁,第二防线,闭锁工事,依地形筑堑壕、地堡,第三防线是核心阵地,包括南江95高地、97高地,北江的100高地、132高地。根据了解,王生明的战地指挥所,当年是在北江132高地的下方,同时解放军这边,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张爱萍,也完成了1万名解放军的跨海作战训练,他决定先攻下军力较薄弱的一江山。
  傅镜平(军史研究者):他(张爱萍)就特别选定了一个叫大小猫山的地方,因为大小猫山的地形跟一江山很像,就利用这个地方,来作为共军,登陆训练的一个场地。张爱萍他很清楚,要攻下大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时大陈岛上有大概1万6千名的国军部队在驻守。那相较之下,一江山上面,只有大概1000名的部队,所以这两相比较之下,攻打一江山,当然是比较容易的一个选择。
  解说:上万名准备应战的解放军,对上1039名“国军”部队和“反共救国军”,王生明深知一江山战役,将是一场兵力和战力极为悬殊的生死战。
  王应文:意志力那更是很坚强的,43年(1954年)12月15号签血书,我父亲就带头啊,把指头咬破,用血写了一个效忠血书,给蒋公的,150个官兵代表签名。
  解说:1954年12月,一江山战役爆发前夕,王生明接到,蒋介石要他返台,接受表扬的命令。
  王应文:43年(1954年)的12月的26(号)左右,他(王生明)带了大陈地区的英雄,带了一二十个人来,他是领队,到台湾来接受这个,蒋公也有暗示,在挂勋章的时候,在赐宴的时候,赐宴的时候就有暗示,你们有这个警觉性,知道了,这一战是不可避免的。
  解说:从蒋介石手中接下勋章的哪一天,王生明带着妻儿来到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拍照那年,王生明唯一的儿子王应文年仅14岁。
  王应文:受了勋以后,他(父亲)舍不得拿掉,叫我跟我母亲,在中山北路,去照了一张全家福。这个动作啊就不寻常,然后呢,走之前,就叫他下面的一个人,我对他的名字都记得,叫周鼎,叫他把胜利勋章送回来,这一切就表示,就等于做了一个交代。
  解说:照片中,王生明美丽的妻子,柳淑辉,眼神里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移防前一天,王生明,在转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与你在基隆分别,心里很难过……。淑,我王生明什么都不想了,只望你把家庭整理好,钱要节省用。应文儿,你要对你妈妈,要好好敬爱,读书要努力,决不要心里乱想。父,明天或今夜要到一江山。应文儿,好好保养身体……。
  信中,不见悲壮的文字,只有王生明的殷殷嘱咐,如今这张信笺,完好地保存在台北的国军历史文物馆,因为它是王生明写给远在台北的妻儿,最后一封家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9 19: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标题 [国共硫磺岛战役:解放军持续轰炸61小时 国军全军覆没]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解放军总共发射了81309枚炮弹
  2010年,我们来到一江山岛,不易攀爬,接近垂直的陡峭岩壁,是岛上典型的地理景观,这让我们很难想象,当年从战役中幸存的人,是如何躲过岛上的炮火。
  解说:我们在台湾“国防部”留下的“一江山战役纪录”中发现,解放军在这个总面积大约240个足球场大小的一江山岛上,总共发射了81309枚炮弹,等同一个足球场被338枚炮弹轰炸。这场战役被称为国共内战中的硫磺岛战役。
  林群雄(时任一江山国军大队长):共产党的统计一平方(公尺),要花共产党,要花8吨钢铁,一江山多少平方,要花多少炮弹,先把你炸,先把你打覆,你不能出来抵抗。
  方立(江浙“反共救国军”枪炮官):一江山(战役),差不多一个人要吃2个炸弹,不是2个炮弹,平均4发,一个人4发子弹,不行的,要死掉的,你看共产党打的,这样子打。
  王应文:这个美军顾问回来,对这这个代总长,彭孟辑,还没有讲完,先哭,美国人,这两个上校,他说你不在那里看那场战争,你是不知道的。他说朝鲜战争都比不上他们那么惨烈,他说海水都是红的啊。
  解说:对解放军来说,一江山战役是一场光荣的战役,可是对“国府”来说,这场战役不仅失去一江山,岛上1039全数牺牲的惨烈,更激发了那个年代,台湾的反共情绪。反共的激情,掩盖了战争的部分真相,直到今天,我们才对一江山战史,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
  1955年1月18号,一江山东边海域,天气异常晴朗,让原本就易守难攻的一江山,有了被攻击的缺口,这也是第一场海陆空三军联合实际作战,由解放军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张爱萍坐镇指挥的战役。当天早上8点,解放军总共派出165架次俄制飞机,飞往一江山上空,进行第一波猛烈轰炸。
  现年86岁的林群雄,是这场战役中少数幸存的“国军”,身为机枪手的他,亲眼目睹了开始攻击的那一刻。
  林群雄:大概(18号)早上时候,大队副打来,他说,你们对空射击的机关枪炮、重机枪,打飞机的,把它搬进碉堡里。共产党飞机很多要出动,向我们这个地方要来轰炸,这话没有讲好(久)炮来了。
  马立:(解放军)最初来炸的时候,像野马式,一个发动机的小的飞机,一个飞机俯冲的,这种飞机下来一定要俯冲,下来4个弹,一下来就放4个弹。后来来大的,那种TU-2两个发动机的,它不俯冲了,就这样子(平行飞),它一来一带9架,9架一带,轰轰轰轰,就这样,就下来了。
  解说:此时一江山地区司令王生明,镇守在132高地下方的指挥中心,当初(国军)在岛上,建立的三道防御工事,仍抵挡不了解放军三军联合作战的炮火。
  林群雄:一江山碉堡很好的,上面都是很粗的钢筋、水泥,一个碉堡,用四十五十包水泥做的。它(中共)飞机都是苏联的,那个小飞机,飞得很矮,有200多(架)次,第一个分队,一个排,刚刚飞机炸这个碉堡,碉堡沉下来。
  解说:轰炸结束后,1万多名解放军,乘坐186艘舰艇,开始对一江山将近80度的峭壁,展开第二波登陆作战,国共双方在地势险恶的一江山上,互相开火。
  王必和(当年解放军机枪手):敌人开重机枪,我看得很清楚,它(国军)是登登登,登登,我们是不能前进了,那个距离800公尺,它(国军)打得很准的,因为他天天在那里测量,天天琢磨怎么守。
  杨春苗(当年解放军海军艇长):后来我发现,我们一个副指导员,名字忘记了,他头抬得很高,我就把他头按下去,我讲,你头低一点,话刚讲,这个玻璃窗上面,就被打了三四发子弹。
  陈小斌:一江山打仗借良心讲,世界上没有这种战争的,海陆空一起上,打一江山,硬要打,可是它们(中共),实际上指挥不得力,指挥没指挥好,它们实际上自己死的多,自己跳海,像冲锋,没有靠到地方,都跳海里面了,它自己这么死的可多了。
  解说:下午两点半一江山几乎被夷为平地,解放军展开第三波攻势,火攻,将埋伏在地堡和高地的“反共救国军”,逼出山洞。
  王应文:它们(解放军)攻一江山,武器中最厉害的,最毒的,就是火焰喷射器,把你的温度,烧到两千度以上,武器弹药跟人员,他就照着那个射孔喷。喷进去以后,里面马上就一团火,然后人受不了就冲出来,一冲出来这边,早就守在这里了嘛,一冲出来,机枪就扫(射)啊。
  林群雄:丢火药包,喷射器,咚,丢过来,在坑里面,看都看不清楚,整个山都烧起来。
  池兰森(时任一江山政治部主任):连空气都没有了,它那儿什么都没有,都是烟火,等到是,等到是枪声清醒一点儿,机关枪、手枪,就对着你脑袋瓜子了,你什么也不知道。
  马立:一江山里面,山整个挖空了,那个人,我看你,看不到的,手伸出来大家都看不到,都是烟,空气没有,那个人都要这样摸摸,摸到洞口以后,出来空气,看不到,洞里面,洞外面,都看不到,人洞口下来就摔死了,摔到海里面,摔死的太多了。
  解说:戍守一江山上1039名“国军”部队,最后还是不敌解放军三军联手出击的万名战力,这场战役就在震耳欲聋的哄然炮声中,打得惨烈。
  一江山上的驳火,愈演愈烈,此时“反共救国军陈小斌和其他3名”国军“士兵,一起守在作战指挥中心上方的通讯中心内。在陈小斌的记忆里,战争开打不到9小时,他就和解放军正面交锋。
  陈小斌:我在碉堡里面,我是机枪手,打一江山的时候,解放军登陆了,登陆了,我们也看到解放军上来了,解放军冲一批,我们机枪就就像扫地一样,也扫(射)了,来一批我们就扫(射)一批。结果这个枪筒打红了,像放在火里面烧的那个铁一样,烧红了,我就抓不住了,抓不住,我就向组长我说组长,我调一挺机枪吧,这个机枪不能打了,烧红了不行了。我这个脑袋一拐,他这个共产党炮弹就打过来了,正好打到,敲这个地方,蹦到我的眼睛,把这个眼睛蹦瞎了。
  解说:在一江山战役中,陈小斌失去了他的右眼,而参战”国军“林群雄,则是和同袍浴血奋战,但终究还是不敌解放军,炮火悬殊的猛烈攻击。这场战役中,他们和数百名一江山”国军“部队,成了战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9-7-29 19: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基本结束后海轰炸两天两夜
  林群雄:连我12个人都倒了,这个打死的现场,把那死人挂着,压在自己身上,那以后这个八路军这样翻,他说报告指导员,这里一个有气的,这个还有气的那就把他逮去,我有听到这样子。
  解说:对林群雄来说,战争停止在他被俘的那一刻,事实上为了确保一江山上不留下一兵一卒,解放军在19号到20号,仍然持续进行轰炸。
  我们从当年,”国军“留在大陈防卫司令部的《一江山日志》发现,解放军的轰炸行动,经过了61个小时又10分钟,才完全停止。
  此时戍守在相隔11公里,大陈列岛上的国府部队,完全无法对一江山岛进行支援,只能远眺岛上熊熊的战火,袭向自己的同袍。事实上,早在一江山作战第一天,整座岛上就几乎没有幸存者。
  走访一江山岛,我们找到了当年一江山地区司令王生明,最后的指挥所。
  林群雄:手榴弹自杀,作战参谋亲口跟我讲,他王生明跟大陈刘廉一司令官讲话的时候,到最后听到炸弹的声音,轰隆,这就是手榴弹炸的。
  解说:就这样,王生明和他的部署,在一江山战役中牺牲,对王生明的儿子王应文来说,父亲离去前的身影,是他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王应文:民国44年(1955年)元月7号他(父亲)从基隆搭中字号的登陆艇201号船我都记得,他就把我带到船上去,介绍一些某叔叔某伯伯,见我就叫,哎呀,这是你小孩啊,长得很清秀,怎么怎么,夸几句。然后呢,他又把送我下来,按理讲我送到船,他我把送到岸边就可以了,在船边,船舷就可以了,他不是,他下来,他非要下来,他要把我送到公车站,又是一阵雨。那阵雨啊,其实是很大,但是他就把他的手帕,那个手帕怎么会挡得了雨呢,这个手帕我都留着,就把它罩在这里。他说啊,记住,爸爸这几天跟你讲的话,你都好好记住,雨水泪水那个时候也分不清了,他用他的手就这样替我擦。我要早知道是这样子,那天我一定要好好抱着他,我一定要好好多亲他几下。
  解说:这是王应文生命中,最痛的遗憾。
  一江山战役,染红那座岛屿,那片海洋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留下的鲜血。悠悠岁月,哀哀亡灵,愿漂浮在一江山的魂魄,都能得到安息。
  胡一虎:一江山战役是王应文心中永恒的痛,可是战役的背后,还有多少真相,在那个台湾反共的激情年代当中,因为政策宣传,而消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0-3-4 12: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63年前一江山岛司令王生明兵败自杀:我不会给国军丢脸的!

萨沙
发布时间:18-01-2212:05优质原创作者




u=678827515,3100401589&fm=173&s=5F358744066102A4658CEC150300C0CB&w=640&h.jpeg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五百一十四期】(军事系列第230讲)

63年前,一江山岛台军司令王生明兵败自杀。今天的台湾已经不讲王生明将军了,那条生明路也被改名。但萨沙觉得还是要讲一讲。这个引爆手榴弹自杀的国军将领,怎么说也是一个好军人。听萨沙说一说吧。


王生明,湖南祁阳人,15岁(1925年)参军,随后参加北伐。17岁,身为班长的王生明参加了南京战役,俘虏了孙传芳大帅麾下的2个白俄雇佣军。上级认为王生明是个可造之材,将他提拔为排长。

随后,王生明和所有国军军官一样,参加了八年抗战,九死一生。在淞沪会战蕴藻浜战斗中,王生明的1个连仅有9个人生还。到抗战结束的时候,王生明百战不死,成为上校。

四年内战惨败,王生明上校以副师长职务,同长官胡宗南坚持到1950年才撤退回台湾。

胡宗南调任大陈地区防卫司令,他的爱将王生明也就成为一江山地区副司令。

1954年王生明被任命为一江山岛防卫司令,仍然是上校军衔。


此时解放军攻打一江山岛已经是必然,1955年元旦由蒋介石亲自授予他战斗英雄的荣誉。

一江山岛是大陈地区的门户,解放军一旦进攻必然首先攻打一江山岛。

1954年,解放军多次大规模轰炸一江山岛,还打垮了附近的台湾舰队,击沉了“太平号”护卫舰。根据美台协定,一江山岛不属于美国协助防御地区,美国人根本不管。

就防御上,一江山岛根本守不住。

这里距离解放军控制区只有9公里,火炮覆盖全岛,王生明的棉袄都被解放军炮弹撕裂过。


岛由2个小岛构成,总面积还不到2平方公里。弹丸之地,驻军最多也就一千人,根本顶不住十倍解放军的猛攻。

更有甚者,这里连淡水都没有,平时主要靠后方运水和接雨水解渴,驻军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一旦开战,不要说解放军猛攻,就算围住几天,守军就得渴死饿死。

军人就是军人,45岁王生明的任务是守岛:守得住要守,守不住也要守。

战争开始前7天,王生明写了一份信给吵架的妻子柳淑辉:我与你在基隆分别,心里很难过,今后我们再也不说负气的话了。淑,你打字的工作是否可以暂时辞掉?你依我这一次,好不?……淑,我王生明什么都不想了,只望你把家庭整理好,钱要节省用,我寄回的钱收到后,去打四针。


开战前11天,王生明最后一次回家,特别去看了自己的独生子,还拍了全家福。儿子王应文正在念初中,1月7日陪爸爸王生明到基隆返回部队。王生明本来已经上了船,突然下船陪儿子去搭乘公共汽车。

下起了雨,父子都没带雨具,王生明拿出一块手帕盖在儿子的头上。

儿子不解,笑着说:手帕怎么能挡雨?

分别的时候,王生明突然流泪了:爸爸这几天跟你说的话,要好好记住。

儿子多年后回忆:我上了车,扭过头隔窗看着他站在那边。他不停地挥手,一直到看不见为止。

在解放军1万人的攻击下(直接登陆部队为3700人),王生明从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守到1月20日下午4点。


战斗打响后,王生明自然知道守不住。他向大陈方面报告:我不会给你们(国军)丢脸,我准备了4颗手榴弹。

20日下午,弹尽援绝,死伤殆尽,解放军打到王生明司令部门口。

王生明拿出手榴弹,拉响了以后高呼“蒋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一声巨响,他找到了军人最终的归宿。


王生明死后,蒋介石亲自给予祭拜,追赠少将军衔。

多年以后,王生明儿子王应文上校回到一江山岛,却找不到父亲的遗骨。当时王生明的遗骸和其他战死的国军官兵一起,都被挖坑埋葬了。

【萨沙讲史堂第五百一十四期】(军事系列第230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4-1-3 10: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难得给力的帖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