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故里】摩崖石刻·月落碑林有着千年的风情

[复制链接]
查看: 1849|回复: 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7-3-28 07: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草圣故里】摩崖石刻·月落碑林有着千年的风情
[来源:永州新闻网] [编辑:王本峰][校对:周艳] 时间:2017-03-27 20:25:49


摩崖石刻·月落碑林有着千年的风情
永州新闻网记者杨永玲
  永州是一本书,碑刻是这本书最直观的载体。石无生命,将文化依附其上,石就被注入了灵魂。据考证,永州的碑刻艺术始于秦朝,盛于唐朝,宋代攀至顶峰,明清朝时期各有发展。在风景如画的潇湘,碑林是最厚重的书页,它记载了文人仕子在历史长河中走过的痕迹,也记录了山河故人在斗转星移中留下的思维之光。
  永州11个县区发现碑林71处,共计1653方。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祁阳浯溪碑林505方,是全国四大碑林之一;江华的阳华岩摩崖石刻有唐朝至明朝古碑40方;江永的上甘棠,零陵的淡岩、朝阳岩,道县的月岩,东安的九龙岩等地都有为数不少的石刻分布。永州的石刻,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在湖南省名列前茅。
  相传永州最早的一块碑刻要追述到秦始皇时期。据清朝一本叫做《永州府志》的金石录记载:秦始皇时期一位叫周贞实的人住在澹岩,经常在峡谷周边游玩,他发现一块石头有手掌大,一时兴起在上面刻了四个大字叫“贞实来游”。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到此一游”。遗憾的是,这块时刻并没有得到保留,今人只能在史书上得以见识。不过,至今仍存于淡岩的“回中”二字,虽然没有见到年代和署名,但是据考证应为秦汉时期所刻。

(大唐中兴颂部分内容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及至唐朝,永州的碑刻文化开始兴起,这还得归功于天宝十三年进士元结。元结出任道州刺史后,多次路过浯溪,并且格外喜欢这个地方,甚至书上记载他“遂家溪畔”,索性住下来了。八年来,元结在浯溪先后镌刻了《浯溪铭》、《峿台铭》、《大唐中兴颂》等近十余篇作品。而其中记录安史之乱,明褒暗讽,针贬时弊的《大唐中兴颂》,则由元结撰文,颜真卿在江边峭壁上一字一字书于壁上。
  颜真卿镌刻《大唐中兴颂》的石碑高300米,宽320厘米,每一个字大约15厘米左右。字形方严正大,机构紧密,气势壮阔,韵味无穷,传为颜真卿生平得意之作,也是浯溪享誉全国的旷世国宝。

(韩愈悼唁柳宗元所著《荔子碑》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朝的柳宗元也与永州的碑刻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十年之久,据清道光《永州府志》记载,今零陵柳岩、愚溪等多个地方都有柳宗元镌刻的碑文。可惜白云苍狗几经变幻,如今已大多难觅真迹。只有柳子庙仅存了四块《荔子碑》,为韩愈悼亡柳宗元所作。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宋朝,黄庭坚、米芾、范成大、李清照等一代名流也在永州留下了动人的篇章。今人认为,对先哲、名人的崇拜,是宋碑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纵向对比前人在浯溪碑林留下的书法,宋人在书法技巧上不拘泥于“法”,更重在“写意”,在文字线条、谋篇布局相比唐朝则更为随意。
  从永州上千余方碑林来看,经历了元朝近百年的消沉以后,明朝的碑刻文化主要以祭碑为主。明太祖朱元璋曾亲制祭文,遣人赴九嶷山立碑祭舜。此后,明朝祭舜帝逐渐成为一种定制。如今,舜帝陵碑廊中有清代以前的祭碑共有38处。在林立的碑林中,刻于明万历四年的《抚瑶颂碑》碑身高350厘米,款158厘米,记载了官府对瑶族由镇压向招抚的转变,为明代处理民族关系之典范。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碑刻作品赏析,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清代,永州的时刻主要由何绍基、杨瀚、吴大澂三大名家来发扬光大。其中以何绍基最为大众熟知。何绍基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来又临摹了很多古人的碑刻,遂自成一家,成为晚晴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名家。其《同治壬戍于桐轩大令陪游浯溪》碑,高140厘米,宽80厘米,行笔流畅自成一派,被公认为是唐中兴碑后第一。
  永州的碑刻艺术如斯繁盛,主要得益于文人政客、各代名流络绎不绝。永州“北扼荆湘,南控百粤”,是连接楚粤的重要交通枢纽。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永州被视为中原入南粤的重要途径。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受独特的卡斯特地貌影响。在永州有随处可镌刻的石山石洞,这些石山石洞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呼应,使文人雅士们游历至此时诗兴大发,在岩石上留下了传世千古的碑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