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王氏宗谱(敬宗堂)

[复制链接]
查看: 6657|回复: 8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3-10 20: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氏宗谱(敬宗堂)元末明初由江西泰和迁永州祁阳。始祖壬公,福公,庚公。后人分居官坪,宫夏塘,丁字桥,里市塘,月塘冲,杨梅塘,铁山冲,合兴冲,珠糸塘,占禾冲,李塘冲,熊羆岭,逯陂町,冷水冲,月塘大堡,黄泥塘,杀牛坪(乾隆时期地名)字辈:荣光先与受,勤学用名堂,为治能仁政,乐施福德长。
09f809d162d9f2d3020447aeaeec8a136327cc62.jpg
89feb1119313b07e5fb733490bd7912397dd8c71.jpg
6f99097b02087bf4589c34a8f5d3572c11dfcf0f.jpg
e383a3ec08fa513d46d90f9f3a6d55fbb2fbd908.jpg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3-10 20: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永州王氏。
字号:  [url=]小[/url]  [url=]中[/url]  [url=]大[/url]  | [url=]打印[/url]发布: 2010-4-23 11:29    作者: 天柱山    来源: 本站转载    查看: 21次
[size=1.17em]  零陵滩市[url=]王氏[/url]
  始迁祖守德公,明时由[url=]安徽[/url]省凤阳县宦游广西,开基于湖南零陵县之滩市镇内,族人分布于本镇附近,一部迁居桂林城内。至1949年,已传22代,男女丁口约千余。[url=]宗祠[/url]在滩市镇南街口。
  祁阳黄炎王氏
  始祖寿泉公,世居[url=]山西[/url]曲阳县,其次子肇先公,于明末迁江左,其后分离转徙,先后蕃滋于湖南祁阳黄炎乡,分布于农稼村、明远冲、栏桥头、新塘湾等地。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500人。宗祠分建于农稼村、新塘湾。
  祁阳王氏
  始祖陵官公,明初自江西迁永州。越二世,必恭、必敬、必亮相率来祁,定居白水石坝里、燎皮甸、萧家村一带。
  祁东太和堂王氏
  元至元[url=]年间[/url],江西段保一郎迁此,招赘于王氏三娘,生四子,两子姓段,两子姓王。清光绪34年(1908)四修族谱。
  祁东古木塘王氏
  始祖信公,元末由江西泰和匡山祠举家初迁湖南茶陵,再迁祁阳古木塘(今属祁东)。长子朝先后裔散居大栗、矮陂桥、延山寺、油榨头(上两地今属祁东);次子朝村后裔散居畔田、铁坡湾、落排洲;三子朝祖后裔分居古木塘、山水陂;四子朝宗后裔散居三望甸、宫夏塘、官坪、丁字桥(今属祁东);五子朝觐后裔分居书林寺、灌渡桥、西冲、小山冲、汪家坳(上两地今属祁东)。至1948年,已传23代,共15000余人。

  宁远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吉安鹅颈塘。元末因避鼎革之乱,兄弟子侄共迁宁远,目睹山川灵秀,相约逢山卜宅。分别定居秀峰山、石门山(今岭头源乡)、王会山、大奇山、鲁观、九疑等地。子孙散居今太平、白土、保安、禾亭、湾井、麦地、官桥等乡,今全县约24000人。
  蓝山大洞乡上里田王氏
  始迁祖仁鞠公,江西泰和县人,宋仁宗年间迁蓝山县大洞乡上里田,后裔散居大洞、土市等地。
  蓝山正市乡砠湾村王氏
  始迁祖齐武公,元至正年间自江西迁此。
  蓝山凤感乡云塘王氏
  始迁祖文保公,元延祐间迁此。至1931年,凡90户,男180人,女170人,共350人。
  蓝山凤感乡云水王氏
  始迁祖汝彬公,元至正间迁此。至1931年,凡18户,男30人,女38人,共68人。
  蓝山舜乡堡城王氏
  始迁祖道诚公,明初由宁远迁此。
  蓝山凤感乡廖师岭王氏
  始迁祖统琪公,明正德间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17户,男44人,女23人,共67人。
  蓝山凤感乡田螺屋王氏
  始迁祖绍统公,明正德间由临武县迁此。至1931年,凡2户,男5人,女4人,共9人。
  蓝山砦背江王氏
  始迁祖盛茂公,明正德间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13人,女7人,共20人。
  蓝山凤感乡坳背王氏
  始迁祖德明公,清康熙间由临武江山迁此。至1931年,凡17户,男38人,女45人,共83人。
  蓝山桂子[url=]山王[/url]
  始迁祖节秀公,清康熙间由里田迁此。至1931年,共154人。
  蓝山大慈乡水佳洞王氏
  始迁祖孝其公,清雍正10年(1732)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9户,男14人,女10人,共24人。
  蓝山县凤感乡中西海王氏
  始迁祖绍祖公,明正德间由临武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10人,女8人,共18人。
  蓝山舜乡高良头王氏
  始迁祖萧福公,清乾隆时自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11户,男35人,女27人,共62人。
  蓝山凤感乡界头山王氏
  始迁祖亭魄公,清初自江西迁此。至1931年,凡6户,男12人,女8人,共20人。
  蓝山大慈乡淡山洞王氏
  始迁祖文公,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8户,男16人,女12人,共28人。
  蓝山南平乡对门大井头王氏
  始迁祖太景公,由嘉禾草塘[url=]王家[/url]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11人,女10人,共21人。
  蓝山南平乡猴坡王氏
  始迁祖启朝公,由下里田迁此。至1931年,凡8户,男15人,女15人,共30人。
  蓝山南平乡执羊王氏
  始迁祖甫祥公,由下里田迁此。至1931年,凡10户,男22人,女24人,共46人。
  蓝山南平乡社背王氏
  始迁祖智明公,由上田里迁此。至1931年,凡90户,男188人,女200人,共388人。
  蓝山南平乡下田里王氏
  始迁祖仁竹公,由元山迁此。至1931年,凡80户,男170人,女172人,共342人。
  蓝山南平乡东车王氏
  始迁祖景德公,由里田迁此。至1931年,凡18户,男42人,女50人,共92人。
  新田明义乡放乐洞王氏
  始迁祖元九公,元末因避乱自江西泰和迁此。宗祠在石鼓湾老屋。
  新田长信乡下排王氏
  始祖太郎公,明时自江西迁居湖南桂阳县塔下。后裔析居于新田县长信乡下排。至1949年,已传22代,共900余人。宗祠在下排。
  新田博大乡石古湾王氏
  始迁祖郎公,明时自宁远经商迁此。至1949年,已传21代,共451人。宗祠在石鼓湾。
  新田仁智乡下槎王氏
  始迁祖继晃公,字容照,清康熙时因经商自宜章来此。至1949年,已传8代,共50人。
  新田中和乡王氏
  始迁祖国光公,清时因逃难自江西庐陵迁此。至1949年,已传10代,共80余人。
  新田三和乡栖坡坊王氏
  始迁祖官庆公,清时自衡阳迁此。至1949年,已传6代,共50人。
  新田仁智乡仓下田王氏
  始迁祖仕迎公,明末自零陵经商迁此。至1949年,已传11代,共64人。
  新田中和镇樟树下王氏
  始迁祖德芳公,清乾隆时自福建上杭迁此。至1949年,已传9代,共50人。
  新田博大乡龙凤圩王氏
  始迁祖武成公,清初因经商自江西庐陵石家坝迁此。至1949年,已传8代,共100余人。宗祠在龙凤村。族人分布于枧头圩王家等处。
  新田崇益乡观音坪王氏
  始迁祖敦义公,清乾隆时自宜章迁此。至1949年,已传11代,共350人。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3-10 20: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贵州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王教王氏族谱记载:祖上早期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往湖广永州府祁阳县,世居大地名四十都小地名长塘庙,字辈为“……一茂大学、世代荣昌启、福德万年兴……”。族谱详细记述了始祖王一福(字禄元)二世祖王茂盛(字尔先)三世祖王大兴(字子义,长房)在此地生长亡故的有关信息,三世叔祖次房王大文(字子章)三房王大圣(字子贤)及其后裔还在此地居住。
我族四世祖王学文随其母辗转四川省(今重庆市)南川县迁来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后又有五世叔祖王世龙、王世虎两房及其后裔迁往贵州铜仁、思南县等地,数十年前曾有这两房族人前来桐梓县狮溪镇王教寻根未果而失去联系,至今270余年繁衍已有十代数百人,现家族修谱近10年,急盼同宗族人和知情朋友回复或联系zhongwen512@163.com王先生,万分感谢!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3-10 20: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氏宗普/敬宗堂,明初江西泰和迁湖南祁阳的,内咐大清律法,圣谕十六条,辈分荣光先与受,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3-10 20: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王氏族谱记载:祖上早期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往湖广永州府祁阳县,世居大地名四十都小地名长塘庙,字辈为“……一茂大学、世代荣昌启、福德万年兴……”。族谱详细记述了始祖王一福(字禄元)二世祖王茂盛(字尔先)三世祖王大兴(字子义,长房)在此地生长亡故的有关信息,三世叔祖次房王大文(字子章)三房王大圣(字子贤)及其后裔还在此地居住。
   我族四世祖王学文随其母辗转四川省(今重庆市)南川县迁来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后又有五世叔祖王世龙、王世虎两房及其后裔迁往贵州铜仁、思南县等地,数十年前曾有这两房族人前来桐梓县狮溪镇王教寻根未果而失去联系,至今270余年繁衍已有十代数百人,现家族修谱近10年,急盼同宗族人和知情朋友回复或联系zhongwen512@163.com王先生,万分感谢!
   关于地名:族谱记述为“祁阳县大地名四十都小地名长塘庙”,另外零星记述了“粟塘大王茅里山、长塘冲、长塘尾、长塘岭、长塘左边”等地方。因时过境迁,难以确认究竟是现在祁阳或祁东县的某一个具体地方,只知道清朝康熙年间祁阳曾改乡为都,后又还原为乡。经查阅,现在祁阳、祁东县的下列行政村名称有所涉及,但不知道是否与上列名称有关联:
   祁阳县:观音滩镇长塘村、肖家村镇塘岭村、进宝塘镇大塘村、长冲村、羊角塘镇塘冲村、下马渡镇栗山村、七里桥镇栗山坪村、大村甸镇五塘冲村、黎家坪镇老屋冲村、文明铺镇丝塘冲村、岩塘冲村。
   祁东县:白鹤铺镇栗塘村、金桥镇长岭村、鸟江镇冲岭村、双桥镇栗山村、黄土铺镇庙岭村、塘山村、官家嘴镇山塘冲村、蒋家桥镇栗山湾村、太和堂镇琴塘冲村、大塘冲村、肥塘冲村。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3-10 2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省祁东县太和堂区中学座落在白町王氏祠堂旧址上,祠堂两边石柱上,蕴来镌刻着一副对联:自豫徙居乡仍君子;由姬别姓祖是王孙。
        王氏祠堂导游       

  这副楹联蕴意深邃,饶有风趣。上联从地域空间横向追溯祖宗遗址,不忘故乡故土之情;下联从时光流年纵向回顾列祖列宗,不忘其光荣历史。今天王氏的祖先,多为先秦时帝王的子孙,即王子、王孙。据学者考证,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晋、春秋的王孙满、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王子无忌以及田氏齐王等等,都有子孙称为王氏。由于来源不一,分支众多,王氏后来繁衍成中国人数最多的大姓之一。楹联谓“祖是王孙”,的确天经地义,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故从”女“旁。又传说黄帝是少典的儿子本姓公孙,后因迁居姬水之滨才改为姬姓。黄帝乃华夏之宗,今天的大多数姓氏都是他的后代。“自豫徙居乡仍君子”。豫,河南省的简称。《周礼*职方》:“河南曰豫洲”。我们根据联语追溯,王氏宗族是从河南迁徙过来的。至于迁于何时,无从稽考。湖南祁东太和堂区王姓最多,经数十百代繁衍,已成为望族大姓。而太和堂乃丘陵山区,地处边境,环境比较艰苦。由热闹繁华的中原文化胜地迁徙到这荒凉贫瘠的jue舌之乡,居然能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繁殖子孙后代,难道称不得“君子之德风”吗?正基于此,这副激励后人不忘祖德,奋发上进的楹联在人们的脑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遍及海内的王氏同胞,如果读到此联触发思古之幽情,顿生寻根的愿望是礼所当燃的。
  此文为湖南祁东二中 黄炳麟所作,也是简述王氏宗承,记下给大家一阅。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3-10 20:3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蛮多宁{:}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4-3 22:08: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红里冒得普济桥村给宁,普济桥村6组几十户上百王氏族人,不过我也晓不得祖上是那个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4-5 10: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