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受之研究(连载系列)

陈墨

2010-07-15

1.        陈大受其名

陈大受的名字来由是这样的。大是辈份(他们的辈分是:云大祖山…..),受是名。受,是接受的意思。陈大受父亲陈綵,常年在外经商,原配唐夫人中年还没生育,带养其兄之子陈大策为嗣。陈綵后又娶周夫人为侧室。一日,陈綵梦见一神对他说,你父病重,你的侧室孝顺、纯洁。她亦当夭逝,因为孝顺、纯洁,可以延寿三年,你父病也可好转。并携一个红衣童递给陈綵,并说,这是你的后代。不久之后,康熙41年(1702)闰6月22日,周夫人生下一男童,取名陈大受。

为什么要提陈大受这个名字?因为,前不久,藕塘陈家修谱,他们中有人说“陈大受”应该是“陈大授”。授,是授予,给予的意思。从神的角度看,是授。但从陈家看,应该是接受,所以,是“受’。况且,《清史稿》、旧《祁阳县志》都用“陈大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大受的四子一侄编辑的《陈文肃公年谱》,就是“陈大受”。难道儿子会把老子的名字都搞错吗?

打赏

给作者打赏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18阅读4702

陈墨

2.藕塘陈家根源

天下陈家出江州,藕塘陈家也不例外。宋嘉佑7年(1062),合族19代聚居在江州义门的陈宣帝的后裔们,在皇帝的许可下,将南方各省的财产,分为291份,拈阉分给各小宗。这是陈家大迁徙。藕塘陈家是江西九江的。九江陈家是291家的哪一家,已无从查考了。

明成化年间,江西九江有个陈镳,中了举人,在山西曲沃县任知县。其子仕昂,经商来祁阳。这时候的祁阳县城已在现在的位子,而并不在金兰桥了。他看到祁阳是个好地方,于是,举家迁祁。陈镳是为始祖,2世陈仕昂,3世、4世,缺考,5世陈一科,6世陈震伦,7世陈綵,8世陈大受。

2010-07-15回复

陈墨

3.藕塘陈家并非欧塘陈家

  祁东几个网站说,陈大受是祁东金兰桥人。祁东金兰桥陈家,始祖为顺宾公。顺宾公谱系相当清晰,现摘录部分,请网友定夺。

顺宾公之父志泰,为陈宣帝派下92代,志泰生6子,长子正宾,次子顺宾。顺宾生3子,长子德新,次子德兴,3子德通。

德新有6子,居常宁、归阳等地。与毛泽东同学的陈拔萃,便是这个谱系。

德兴有7子,居洪桥、白地市、万福桥等地。

德通有10子,居祁阳、潘家埠等地。三湾改编的红军唯一的团长陈浩,是这个谱系的。

德兴的14代国志,旧谱注明,居欧塘冲。

国志的上辈是:13奇伟-12化风-11尚选-10玉-9应帙-8世台-7志胜-6仲海-5永祥-4发通-3福二郎-2德兴-1顺宾公。

藕塘的谱系中,没有一个与欧塘冲国志的谱系同名的。(未完,待续)

2010-07-17回复

陈墨

4.藕塘有块风水宝地

陈大受能居高位,是因为陈家葬有风水宝地。据陈家说,陈震伦一日游藕塘山麓,遇一异人指示,说这里有一风水宝地。陈便记下了。后来,陈一科夫妇同日寿终,便合葬在此。陈家便扶摇直上。

不过,李馥《祁阳县志》是这样说的。

“相传,其地初为邓姓田庄,是一栋茅房。大受之祖震伦家甚贫穷,租种这里的田,便居其山庄。雍正的一年冬天,有一个地师觅地,下大雪,便在此屋檐下避雪。天快黑了,地师在房外徘徊。震伦听到响声,开门相见,看是一个远地人,怜其没有伙铺可投,便请地师在家住宿。并给他烤火,还杀鸡招待他。这年雪下了半月,地师也迟迟不走。地师见主人没有厌恶的脸色,心感其贤,临走,对震伦说,你们父子是贤惠的人。我实是地师,这里有一块风水宝地,葬此必大贵。你堂上我常坐的地方,便是其穴。后其父死,殡于堂中,筑土成坟,并向田主说,陈家无力殡葬。乞其房。田主同意后,便拆了房子,不复葬他处。十多年后,大受生,后来的情景果如地师所说。”(未完,待续)

2010-07-17回复

陈墨

不是

2010-07-18回复

陈墨

5藕塘陈大受故居

陈大受生于藕塘冲,19岁肄业于藕塘私塾。19岁后走出藕塘冲。藕塘冲是陈大受的故土。

藕塘陈家大院,原有一正四横。正堂前是大宅门。大宅门前上方有乾隆御书“大夫第”三字。两边还有很多扁额。这些都不存在了。正堂有陈大受瓷像。左厢是御书房,存放乾隆御赐的图书。

王府坪原有陈府。可能是陈大受做官后所造。是三进大厅。

荷花园有个素园,那是陈绳祖辞官后所辟。陈绳祖在这里写了很多诗,以《素园诗集》命名。

延寿祠并不是陈大受所建,因为在明朝就有了。徐霞客游祁阳,曾去过延寿祠,看到了陈荐的画像。在他的日记里有记载。

陈大受在苏州、在北京,都买过房子。(待续)

2010-07-18回复

陈墨

苏州的陈家大院在水仙庵左,北京的陈院在正阳门外。

2010-07-19回复

陈墨

6.陈大受之死

陈大受死于病。据他临终前给乾隆的奏折自叙“心血虚耗,素患肝气上冲之疾,.......,时作时止,......自汗不寐,饮食少进”。据辉祖等人叙说,乾隆14年8月,陈大受奉旨查看霸州,“因有寒疾,兼有肝气为患,不果行。”寒疾,即祁阳话,有寒气。所谓有寒气,就是有病的总称。陈之病,发现时间是乾隆14年。乾隆知陈大受有病,9月11日,即派太医邵正文到郭里口(地名)诊视病情。后又御赐人蔘1斤。10月初一,又派太医刘裕铎诊病。具体什么病,邵、刘二医没说。但是,到乾隆16年7月,陈大受出现“两颐肿痛”。这是重要症状,颐,即腮。这可能是鼻咽癌的症状。8月21日,陈卒于任所,两广总督府。终年50岁。

2010-07-19回复

陈墨

7.陈大受的著作

陈大受忙于工作,很多文字没有保留。现在可以看到的有《重修文昌塔碑记》,陈镳13世嗣孙陈文騄编的《陈文肃公遗集》。(待续)

2010-07-20回复

陈墨

没有

2010-07-21回复